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指导意见】

时间:2022-01-06 16:40:55 浏览量:

2019 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职业院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建设,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 ,贯彻学院“立足开发区,服务烟台市”的办学

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科学构建符合学院办学定

位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

全过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

关系,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发展。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

标准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

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

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

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鼓励高于标准、体现特色。

(三)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工作规划设计、方案

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要充分考虑学校师生意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四)坚持科学规范,促进开放共享。方案制订流程规范,

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顾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的严肃性,具有可操作性;借鉴

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注重提炼打造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国方案,体现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的共建共享。

三、总体要求

一、立德树人,因材施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

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

精神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充分考虑专业职业面向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因材施教,提升德育质量。

(二)以生为本,成果导向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理念,开展充分调研,明确人

才培养目标,要明确体现学院办学定位,也要符合学院办学条件

和生源质量。根据专业核心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毕业生

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

关系,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充分发

挥通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

育作用,突出专业特色,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坚持不断深

化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巩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同时,充分落实以学

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聚焦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

业面向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

(三)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坚持产教融合战略,立足烟台开发区“三个中心,一个示范

区”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以服务烟

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对接烟

台市“八大主导产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开放式合作育人机制,不断加深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着眼前沿,面向未来

根据《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将“互联网 + ”、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内容融入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中,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切合时代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暂定开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门课程,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定一门必修课,另一门作为选修课。

四、工作开展流程

(一)工作思路。

学院采用“二级推进”、“重点打造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具体:

1.各系全面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编制计划、完成调

研工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2.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3-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点打造;聘请专家对筛选出的专业方案进行指导,完成的方案将进行全院推广。

3.专业所在系享受年终部门考核加分等。

(二)工作流程

1.职责分工

(1 )各系学术分委会牵头负责审核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专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专家对各系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抽查和审核。

(2 )各系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成立由分

管教学负责人牵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2.调研分析

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

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

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调研是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关

键环节,关系着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准确性,调研

时需注意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多元利益主体包括国家与社会、

学校、学生与家长、行业企业与校友等。调研分析报告,应具有

周密的计划、充实的内容、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准确的结

论。

3.研究起草。

参照《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 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

例框架和基本要求》(详见附件),结合调研和分析结果,研究

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

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4.论证审议。

学校教学指导机构组织有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本校及有关院校师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论证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公布实施。

论证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程序发布,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规定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监督。

6.自我诊断与改进。

各系、专业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反

馈与持续改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发展趋势、教

育教学改革实际、方案运行情况等,及时调整完善,不断提高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具体编制要求

具体编制要求见附件: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 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教务处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八日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9 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均依据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

教育(专科)专业目录( 2015 年)》填写。

二、入学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

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高等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以

3 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

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

5 年为主。

四、职业面向

1.职业面向

所属专 所属专 对应 主要职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 业大类

业类

行业

主要岗位类别 业类别

能等级证书举例

(代码) (代码) (代码) (或技术领域)

(代码)

注 1: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 : 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 注 2: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注 3: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注 4: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 域);

注 5: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2.可从事的岗位

对专业可从事岗位(包括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进行描述,

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能力要求。

3.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针对从事岗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描述任务工作过程。

五、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描述: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适应 .....需要,具有 ......素质,掌握 .....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 ......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详细描述: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 5 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可围绕在职业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的作用,在跨团队合作领域中发挥有效的领导、沟通、协作作用,在工作中的道德和伦理水准,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等五个方面展开表述。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出的有关具体要求,研究确定并分条目列举。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

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

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

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

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

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

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

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3.能力。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其中通用能力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等。

六、毕业要求

毕业能力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能力与水平的具

体描述,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五个方面确定

毕业能力要求。培养目标的一个方面可有多条毕业能力要求支

撑,同样,一条毕业能力要求也可以支撑培养目标的多个方面,

毕业能力要求应覆盖培养目标的五个方面。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毕业能力要求是学生在毕业

时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因此它是将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具体

化描述。

七、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

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是将毕业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而得来

的。每个能力要求下的指标点要可测、可评价。指标点的编制

应按照培养目标,对毕业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准确表述要达

到的层次,尽量不用低层次的动词来描述。如:“具备的知

识”属于低层次的,而“具有的能力” 属于掌握层次的,“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属于迁移创造层次的。

八、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

定5-8 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明确教学内容及要求。专业课程设置

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应依据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组织好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各专业应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

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还应组织开展志愿

服务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依据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构建课程体系。要明确每门课程对学

生达到毕业能力要求的贡献是什么以及如何贡献,亦即要将指标点

逐一落实到每门课程标准中,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指标

点的贡献。

毕业能力要求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必须建立

起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间的对应关系,其实质是建立其指标点与课

程体系的对应关系,课程 - 毕业能力要求 - 指标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采用矩阵形势表达,称之为课程矩阵,构建的课程体系应涵

盖所有毕业能力要求与指标点。通过课程矩阵可以方便地分析各门

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是互补、深化关系,还是简单

重复关系,从而为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依据课程矩阵中的各门课程之毕业能力要求与指标点,结合课

程开发的职业分析结果,可确定出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序化的依据。

九、主要课程内容

(一)确定课程目标和标准的构建。

本门课程所辖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矩阵中每门课

程对应的几条指标点,阐述课程目标,并逐条描述支撑指标点达

成的学生所应具有的具体知识、技能和素质,亦即形成细化的学生学习达标的具体标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确定。

依据学生学习达标标准确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

(三)考核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学习达标标准科学设计考核方案,建立科学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办法,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学生学习达标度的过程检测,进而持续改进,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十、学分与学时要求

1.学时要求

三年制高职每学年教学时间不少于40 周,总学时数约为2500-2800,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24-30 学时计算。每学时不少于 45 分钟。

2.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学分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构成。三年制高职总学分一般不少于 140 学分、五年一贯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240 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20 。

3.学时与学分换算

原则上以 18 学时计 1 学分。

十一、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

具体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将另行通知。

十二、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

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应满足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要求,应

该满足教学安排的需要,应该满足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应该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一)师资队伍

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专业在校生与该专业的专任教

师之比不高于 25:1 (不含公共课)。高职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

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一般不低于 60% 。兼职教师应主

要来自于行业企业。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其中实训(实验)室面积、设施等应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

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信息化条件保障应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三)教学资源

教材、图书和数字资源结合实际具体提出,应能够满足学生

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

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

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

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

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

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

(五)教学评价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对学生的

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

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

试、笔试、顶岗操作、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价、评定

方式。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

法。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统筹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

因素,结合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年报等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

养质量的工作,统筹管理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推荐访问:专业人才培养学生意见和建议 人才培养 制订 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