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关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思考与建议】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时间:2022-01-06 16:39:28 浏览量:

关于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不足的思考与建议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课为主,以城建为特色,工、管、理、文、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在全省,更甚全国都名列前茅,对于此,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谓居功甚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戒骄戒躁,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接再厉,再创新高。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 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研究发现。结合教育部和相关教育大家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对于我们这所以工科为主的,以城建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而言,培

养应用型工科人才无疑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义。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创新课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积极主动地鼓励帮助学生开展有计划地创业活动,但是我校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客观的评价,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缺失。首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国内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教书育人的体系之中,而是另起炉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当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时,会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从而造成我国本科毕业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其次,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创业过程体验。学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多是注重课程体系的重构,通过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让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并逐渐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开店铺,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很少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接触、了解、参与、体验企业运作过程和创业项目由设计到实现的各个环节。第三,教师缺乏工业企业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而具有深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同时,现有大多数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尚缺少

创业经验和相关研究,也缺少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堂参与。

上述这些缺陷和不足,制约着我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普通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或许会指责学校没有摸清工程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规律,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又或者归因于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指标。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忽视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强化实践知识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进而也就没有将实践知识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国外案例的经验,在强化实践知识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指引下,切实将实践知识的习得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此,将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有先前经验的。应由简单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反思性与合作性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主体性学习。第二,在大工程观的背景下,将创业课程与工程课程有机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与工程创业实际的联系。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的体验学习。第三,强调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改革教师的“直讲,,课堂,变换为“实践项目”的课堂,让学生以做中学的主体性参与来习得实践知识。实行“分组教学”与“合作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合作。

在对我校和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我认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在宏观上,一是要从整体上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应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培育具有自主性、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的领军人才,推动

社会的进步。二是要认识到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大学需要在创新和保守上维持必要的平衡。三是要坚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同时也要有必要的底线。在中观上,有学者指出,一是高校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甚至高校内的不同学院和专业都应该有不同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来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为了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同一个专业内也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二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时,提髙选修课比例,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三是要完善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等教学制度,真正构建因材施教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制度体系。四是要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微观上,具体的对策有:一是要大力革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二是要尽早让学生参与科研,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或创新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宄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导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熏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但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

的薄弱环节。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困惑及其改革创新的出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服务,真诚的希望自己的鄙薄之见能够为我校甚至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推荐访问: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我校 缺陷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