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劳动模范事迹材料合集

时间:2021-11-05 17:40:52 浏览量:

【篇一】

说起xx,xx镇水西村附近的村民几乎无人不知。“热心肠”、“养殖大户”、“切实为群众服务”是村民们对她的印象。xx曾先后获得我市、xx市、xx省的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作为一名本地商界能人以及xx镇人大代表,xx在经营自家产业的同时,不忘回报家乡、帮助乡亲。

做养殖卖饲料供种苗

开拓一站式经营

xx告诉记者,她家整个家族都以经商为主,她曾向父亲借钱做生意,开档卖过水果、烧鸭等。1991年,xx与丈夫在水西村承包了几个山塘养殖鸡、鸭、猪、鱼等,每个山塘一百多亩。其中,养殖的塘鱼总产量上万斤,xx说,塘鱼养殖的利润很少,而且塘鱼不容易伺候,为此,她刻苦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不管严冬酷暑起早摸黑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她逐步掌握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一年后,xx养鱼的年纯收益就有2万多元。1996年,她出售的肉猪达105头,三鸟(鸡、鸭、鹅)13000多只等。2007年,xx把在水西村承包的几个山塘转让出去,随后在棋杆乃至白云区钟落潭等地再次承包了几个山塘进行养殖,其中在钟落潭投资养鸭达800多亩。xx说,当时她的养殖场算是xx地区最大的养殖场,几乎包揽了xx、佛冈等地客商的供货。

经营养殖场一段时间后,xx决定开拓一站式的养殖服务:开饲料店并且批发鱼苗、鸡苗等种苗。xx的生意随之越做越大。xx告诉记者,以前经营养殖场的时候都是由她和丈夫亲自管理,她坦言经营过程十分辛苦。“天还没亮就开车到山上的鱼塘边,等收购商来打鱼,等他们打完鱼才下山开档,那时候真的做得很辛苦。”xx回忆说。如今,xx的饲料店已经整整开了20多年,经过20多年经营,xx的饲料店在xx镇小有名气,是xx镇最大的饲料店,每天销售出去的饲料达800吨,销往xx周边甚至外省。

说起生意成功的秘诀,xx说:“主要就是靠勤奋,肯吃苦,不怕吃亏。以前有好多人都向我赊账,有些到现在已经追不回来了,就只能自己吃亏了。”xx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的生意都是以薄利多销为主,曾经在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资金周转不来,要靠客户给的周转金才能经营下去。而且近年来,受禽流感影响,饲料店的生意也有所下降,幸好在20多年的经营期间结识了不少老客户,其中包括xx等外省客源,这才让店里的生意有所保证。

主动帮助贫困村民

曾赊借物资60多万

走上了致富之路的xx,并不像一般的生意人那样,只顾自己生意的发展,做事计较金钱利益的得失。相反地,xx首先想到的是仍然生活在底层的其他贫苦家庭。当初经营有起色后不久,xx就为当地部分贫困村民免费提供鸭苗600多只,饲料200多公斤,经常义务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每逢遇到暂时没钱买饲料的村民,她甚至会允许他们赊账。xx向记者坦言,由于赊账太多,以前赊给别人的饲料如今很多货款都收不回。当记者问及为何收不到钱还要继续赊账给他人时,她说:“当你看到他们的家庭情况不好,搞养殖也许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如果我连他们的唯一经济来源都要断了,那他们还怎样生活啊?真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情况。”

据了解,几年前,水西村有位姓汤的村民常年体弱多病,患有高血压,妻子的精神也有问题,造成其女儿上学所需的费用都无法缴交。为了帮助他们家摆脱生活困境,xx主动借钱给他们养猪,给他养猪的饲料赊账和提供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在她的帮助下,该村民基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在棋杆有位农民向xx赊了价值1.5万元的饲料,并多次向她保证把钱赚回来之后就连本带利还清。三四年过去了,那户农民总共才还了5千多元,而xx却很少催收货款。她说,看到他们家连煮饭的铁锅都穿了个洞,小孩吃饭都成问题,自己也尝试过贫穷的滋味,又怎么忍心向对方追债呢。

正因为xx热心肠的性格,导致她反而为别人扛了不少债务,成了一名负债累累的劳动模范。据xx计算,到目前为止,经她赊借出去的猪苗鸡苗和家禽饲料货款,合计不少于60万元。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已经为此而打过多场官司,有些尽管市法院下了判决书依然收不到货款。对此,xx十分无奈。然而即便如此,xx表示,一旦遇到有需要的人依然会给予帮助,她说:“收不到钱就慢慢收,经商靠的是讲信誉,信誉好了,我相信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光临。”

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关心群众利益

xx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把饲料店交由儿子打理,她只会偶然帮一下忙。现在,虽然家里的生意不需要自己亲自打理,然而xx却闲不下来。因为,xx的身份除了商人以外,还是xx镇连任四届的人大代表,同时她还是村民队长,时刻为村民群众谋福利。

作为镇人大代表,xx十分关心群众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作为村民队长,在工作中,xx事事向村民群众交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xx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村民团结起来,为村里的建设共同努力。据了解,自从xx被评为劳动模范以来,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她都热心捐助,为村里赞助开展茶话座谈会等活动,给每个妇女送上节日慰问,她也乐于和妇女们促膝谈心,鼓励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在还未担任村民队长时,xx就一直对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老人等十分关心。由于要打理店铺,xx一家早已搬到镇上居住,虽然工作繁忙,然而她却经常抽时间回村里看望老人,和老人聊天,逢年过节,她还会为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老人送上温暖,“老人家都不图什么,给他们送上一点心意,和他们聊聊天,他们就已经很开心。”xx说,如果遇到有困难的老人生病,她还会把他们送到医院里看病,嘘寒问暖,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

现在的xx,虽然有时会慨叹生意难做,偶然感叹“负债累累”,但一谈到帮助群众的问题,她就特别来劲。她说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职责,尽管自己的生意存在困难,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其他人。她相信,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一定会像自己一样,在生活中乐于助人,把善心传递下去,共同过上富裕的日子。

【篇二】

他,一直奋战在路桥建、养、管第一线,有着丰富而过硬的专业技术;
他,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奉献给了地方公路管理站,奉献给了xx的交通建设事业,同风雨、共成长。他就是市交通局路桥高级工程师、市地方公路管理站站长xx,于2003年被评为“xx市劳动模范”。

刻苦学习

理论结合实践

1998年,刚大学毕业的xx进入市地方公路管理站工作,一干就是17年,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睿智、有担当的技术和行政管理者。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路桥工程师,一定要坚持深入施工和养护第一线,与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学习交流工作经验。

有一次,他在统计道班材料消耗时,发现沥青的用量比较突出。经过现场多次勘察后,他发现沥青主要消耗于填充路面伸缩缝和路面断缝。因为旧的灌缝技术是用单一的标号的沥青乳化后灌注的,冬季气温低就会脆化碎裂,起不到防止路面的水渗漏到路基的作用;
夏季气温高,沥青受热从裂缝里流出来,既造成路容路貌脏的现象,又不能有效防止渗水。对此,xx和道班工人多次研究和实验,通过用不同标号的沥青按照不同的配比去搭配灌缝,最后发现用10号和70号沥青按1:9的比例混在一起后乳化灌注裂缝的方法是最适合xx气候条件的最佳施工工艺,并向全市地方公路推广。以往每条公路用旧灌缝的方法至少一年灌缝2次,推广新的灌缝工艺后,大部分公路一年只要灌缝处理一次就能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沥青的用量每年节约了30%左右。另外,在xx运动谷自行车道建设过程中,他积极和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通过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国家节省了63万元的建设资金。

勇于创新

齐抓建养管

路桥不仅需要建,还要管,更要养。因此,xx团结和带领全站干部职工坚持以“养好公路,保障畅通”为宗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建、养、管”工作机制,推动全市农村公路逐步实现“有路必养”,保持地方公路“畅、绿、净、美、安”。

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中,他积极推广公路预防性养护,提出“有路必养”的养护管理概念,还建议市政府将村道纳入养护范畴,并制定了全市道路养护制度:在公路尚未发生破坏性或刚出现病害迹象时采取强制性保养措施,明确了各镇(街)为行政村道养护主体,核定养护范围和人员,各镇(街)设专职管理干部、养护队长,落实了村道的养护经费,将病害处理在萌芽状态,这既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建设资金的最大利用效率。2008年,我市实现了3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为了使村道尽快纳入养护,xx和其他养护技术人员制定了《xx市村道养护细则》。

xx地处山区,山区道路占70%左右,弯多、坡多,路况十分复杂。而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为此,xx多次和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的调研员、设计师一起深入山区的村道进行调查,并参考欧美乡村公路的特色对村道交通设施进行优化组合,既确保了能按“安全、合理、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又可以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园林环境的条件下,为我市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优良的交通环境基础。在不懈的努力下,他还争取到交通部和省公路局的资金支持,将锦一村和溪头村的村道改造为xx省通客运班车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示范路段,并计划将其成功经验全面推广。

全力以赴

开展抢修工作

道路的管养要防患于未然。xx十分重视水毁预防和抢修工作,制定了水毁应急预案和成立了水毁抢险领导小组、抢险队伍,加大水毁预防的工作力度。

在雨季到来前,他带领养护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易发生水毁的路段勘察,并做好记录,制定抢修方案,储备足够的抢险救援装备和物资。在雨季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巡查,及时处理水毁塌方险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2008年“6・26”灾情期间,他顶着倾盆暴雨,冒着山泥倾泻的危险连夜深入抢险救灾第一线,和道班工人一起清路障、疏导交通。灾后,他和设计人员深入灾区测量制定修复方案,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爬进深达20多米的山沟底进行现场勘察,并连夜讨论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为了早日将公路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他优化施工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工期缩到最短,顺利完成了12座水毁桥梁和161处塌方的修复工程。

xx还通过多方筹资,牵头完成了43座危险桥梁的改造。同时,他大力改革桥梁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桥梁管理机构,严格要求工程技术部门坚持做到桥涵的定期检查、周期性养护和逐步改造加固工作,建立桥梁档案,做到一桥一档。将全市330座桥梁分片包干到桥梁工程师,并签订桥梁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使桥梁安全更有保障。

拼命三郎

顾大家舍小家

为我市路桥建设默默奉献的xx认为:路桥建设行业很有挑战性,而在迎接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修好一条路、架好一座桥的满足感,足以让他忘记所有的困难和艰苦。

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举全站之力,率先完成了S355线增城交界至G105交会路口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及路缘石改造工程、G105迎宾大道至新穗油站环境整治及升级改造工程、xx亚运通道交通系统改善工程等,工程按时保质通过验收。

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S256线10公里的绿化改造及人行道等收尾工作尚未完成,此时距全国公路大检查只有12天时间了,但两旁公路绿树种植和路肩草坪只完成三分一的工程量。在这紧急关头,xx找来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制定施工计划,要求7天内完成所有收尾工作。施工计划细化到每天要完成的树木种植棵数和铺草皮的面积。其间,他起早摸黑,与监理单位一起在现场监督落实,确保完成每天的计划工作量才下班。第7天,收尾工程顺利完成。可是,由于种树和施工时的淤泥污染了路面,造成路面脏乱。他从道班调来60多人,3台洒水车,将10公里的路面从头到尾清洗一次。十天前还是一个脏乱差的建设工地,十天后呈现在公路国检团人员面前的是一条树直、草绿、干净的新公路,受到检查人员的称赞。

xx在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路桥的建、管、养上,已连续十多年没有休过年假了,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家庭。虽然工作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可是他总觉得愧对家人,但特殊的职业、特殊的岗位,让他毅然作出顾大家舍小家的决定。

【篇三】

xx同志现任xx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化工新品的开发与研究,承担过多项集团科研课题,并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xx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中国中化集团高级专家、xx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xx市“十大学习创新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获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他获得xx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古语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作为扬农集团杰出人才之一的xx同志。在面对纷纷漂洋过海的同学,面对一个又一个“橄榄枝”的热情召唤时,他气定神闲,无怨无悔投身工作。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下,作为科技研发的领头人,xx为了解决环氧氯丙烷老工艺丙烯法生产污染严重、价格节节攀升的现状,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探索与实践。在氢氯化催化剂选择、产物二氯丙醇提取,皂化过程杂质控制、环氧氯丙烷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一一的实验对比与确认研究,最终走出一条用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的新型的清洁工艺路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扬农集团在二次创业的转型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丙烯法老工艺相比,甘油法综合能耗下降40%,废水排放量由每吨环氧氯丙烷产品50吨下降到1吨以内。扬农在世界上率先建成3万吨/年甘油法环氧氯丙烷工业化大装置,目前已扩建成年产10万吨装置,年新增产值12亿元,利润1.6亿元。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反应催化剂以及产品分离方案,其中《一种甘油氢氯化制备二氯丙醇的方法》、《从二氯丙醇盐酸水溶液中萃取分离二氯丙醇的方法》等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武器。“长链脂肪连二醇”(以下简称ec)是公司某产品的必备原材料。而这种原材料全世界只有德国能够规模化生产,加之需要漂洋过海,运输周期长,已然成为制约扬农生产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xx主动请缨,誓将ec一举攻破。研发过程中,他加班加点,不知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在开车调试时,不分白昼与黑夜的持续跟班,时刻关注新品开车进展的每一个环节。凭借敏锐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xx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收率偏低的原因在于反应生成热无法及时转移,后期反应需要严格控水,推翻了不锈钢釜不能被用于该反应的意见,成功消除了制约工艺要求的设备瓶颈。调试期间共生产54.5吨ec,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小试水平,产品质量优于进口的ec。在长链脂肪连二醇ec项目的开发过程中,xx创造性地提出的全新合成工艺,经多家权威机构文献检索,未发现有该合成工艺路线的报道,属于独创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目前扬农利用该工艺已经建成年产500吨的装置,并成功投入运营,由于世界上能够规模化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屈指可数,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扬农的成功投产不仅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对该产品的垄断,而且极大地增强我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能力,为企业既赢得了业界的赞誉,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化工人,深知责任重,既做新产品,哪能怕吃苦。蓝天抒壮志、丰碑铸我心。在扬农集团第三次创业初期,xx同志带领团队多次远赴中卫,进行农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的大生产开车调试。塞北的xx厂区,空气干燥,太阳毒辣,杂草丛生,蚊虫遍地,夜里火车的轰隆声与汽笛的鸣叫声,这些恶劣的作业环境,并没有压倒勇者的心。在项目调试的日日夜夜,他舍小家为项目、舍自身为事业,把全部智慧和汗水都倾注在项目调试上,他对工作付出很多,对家庭承担很少,当妻子生病、孩子升学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因工作脱不开身而不能照顾。用他自己的话说:“自从让我主管项目研发工作,我就没有了下班的概念。”扬农集团在xx等一批优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年年都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面世,年年都有新产品中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每年开发一批、产业化一批、储备一批!如此新品迭出,硕果累累,也让国内同行非常羡慕扬农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成为同行业中的焦点与一颗耀眼的明星。

“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可挡。”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将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孜孜不倦做化工领域的探索者。“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领导,他十分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让他们有舞台、有奔头。坚持团结人、激励人、用好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作为祖国的一份子,他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不断实践着“产业报国”的人生誓言,书写着精彩绚丽的人生篇章。

【篇四】

如果你要问xx老师这大半辈子获得了多少荣誉称号,相信她无法一下子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不是因为记不清,更不是因为假惺惺,而是因为她从来就没有把这些记挂在心上。

“比我好的老师一大把,能获得这些称号是因为自己运气好。”――这就是xx老师,她总是付出得多,计较得少。对学生如是,对生活更如是。

外来媳妇当老师

把“家”安在学校里

良口镇锦村三村小学,在这个路远山偏的地方,来自新丰的温老师作为一名外来媳妇,却是18年如一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山里的孩子传播知识。

三村小学,是名副其实的“山村”小学。该村主要接收包括阿婆六、毛坪、窖老佘等三条自然村的学童。零零散散的村落散落在偏僻山野中,最偏远的自然村甚至离村委有5公里远。而温老师就是嫁到山长水远的阿婆六。

早上7点前出门,赶着山路回到学校,然后连续上课至下午2点40分,再赶山路回家。一路紧走慢走,回家已是4点20分。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我是大人,走点山路算不了什么,最难为的还是村里的孩子们。”山区气候幻变,多雨多雾,每当这时,村里的孩子总是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去上学。而最令温老师心忧的是回阿婆六路上遇到的陡坡,又高又陡的上坡路总是让回家的孩子吃尽了苦头。“孩子从早上连续上课至中午下课,早已是饥肠辘辘,要靠人又拉又背才能翻过陡坡!”为能照应他们,每天下课后,温老师带着同住阿婆六的孩子们,结伴走山路回家。

有一对兄妹最令温老师印象深刻。由于家境贫困,两兄妹长得特别瘦弱,尤其是妹妹。每次翻陡坡,任凭哥哥如何费力地拉,又饿又瘦的妹妹都无法迈开脚步。把情况告诉孩子的母亲时,那个刚失去丈夫的妇女只能无助地抱着两个孩子痛哭。一家子无助的哭喊声令站在屋外的温老师心痛难忍。

“不如让孩子们住校吧!”温老师心里作出了这么一个决定。孩子由谁来照顾?“我来照顾!”温老师说到做到,把衣物简单收拾后就把“家”安顿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备课、辅导学生,她还同时照料孩子们的起居饮食。

温老师这个心甘情愿的决定打破了三村学生哥行山路走读的历史,家长们欣喜相告。于是,路途遥远的学生或年龄小的学生都安排在学校里住宿,最多的时候有10多人,最少时也有5、6人,学校就成了一个“大家庭”。

每天下课后,温老师就去开辟荒地种菜。临近黄昏,忙完农活后,又急急忙忙赶回宿舍为孩子们烧水、做饭、洗衣服……这些都只是常规工作,有时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她还要上山捡毛竹头去换钱买油买肉。偶尔还会把稍年长的孩子叫上帮忙,共同为这个“大家庭”出力。就这样,这名外来媳妇在三村里当老师、当妈妈、当炊事员、当保姆。

三次离开三次回头

浓浓乡情割不断

“把孩子们叫上来干活,庆幸的是家长们没有意见。”在如此艰难的岁月,温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竟还是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与休息。但她自己的苦,却从来不肯向别人诉说。

从嫁到阿婆六做媳妇开始,温老师的苦,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刚结婚第二年,当工人的丈夫就下岗了;
1992年,丈夫出车祸受重伤,为抢救丈夫欠下重债;
1994年,最疼她的公公突然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
1995年,丈夫的车祸后遗症病发,再次进院抢救……一贫如洗的家、神志不清的丈夫、年幼无知的两个小孩、孤立无助的自己,一切都令她萌生了去意。

在一次被发病的丈夫追打后,温老师离开了。但7天后,她又回到了三村,因为放心不下。第二次离开,是在公公去世的那一年,失去顶梁柱的家摇摇欲坠,不堪重负的她再次选择离开,但同样是7天后,她又回来了,同样是因为放心不下。

一年后,温老师决心选择再次离开。与前两次一样,她为学生们选好了代课老师才迈出离家的脚步。为断绝自己的思绪,她在新丰老家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正当她以为能逐渐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接到来自三村的一封信。

信上说,学生想她了。信上还说,那些都是家庭的事,但学生不能没有老师上课,希望温老师快快回来上课!――尽管这封信于旁人而言,是那么的“不近人情”,但手捏信纸的温老师却是一刻也坐不住了,“信里讲的是大实话,我不能因为家庭的事而不顾学生。”

放心不下的温老师又奔回了三村。这一次,她仅成功离家22天。

“一个穷山村有什么吸引你心甘情愿地受苦呢?”20多年来,这个问题在任何场合都被人问起。五旬已知天命的温老师回答起来却是浪漫不已:“也许是缘分!”这既包括自己与丈夫的缘分,又包括自己与村民的缘分,更包括自己与孩子们的缘分。

温老师告诉记者,永远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三,丈夫扭伤了腰,村民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用两根竹子把椅子架起,做成一张下山的“轿子”把她丈夫抬到联溪卫生站治疗。那时候阿婆六还没有开通公路,更别提汽车、摩托车什么的了。村民们就是靠接力,谁累谁顶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达卫生站。

而丈夫遭遇车祸那一年,正当温老师为那笔巨大的手术费一筹莫展时,收到消息的乡亲已主动上门,你一百我两百地为她筹钱解难。最后在全村人东拼西凑的帮助下,温老师为丈夫筹得了5800元顺利做手术。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物价,5800元比当今的58000还要多!作为当地最贫穷的山村,三村村民为挽救温老师丈夫的生命,几乎耗尽了各自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乡亲们对她的扶持并未就此打住。两年时间未到,温老师的丈夫再次病发,动手术要交3000元,又是在村民的四处筹措下,才顺利渡过难关。甚至在丈夫出院时,也是靠在城务工的乡亲出钱出力找车,才把元气大伤的丈夫平安接回家中。

“人生贫富又有何区别,在困难面前有人帮、有人关心才是最重要!”三村浓浓的人情味,令她对这个穷地方一辈子都无法割舍。所以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这是她对乡亲们最倾情的回报。

既当老师又当妈

心里装的全是学生

2007年,因全市教育布局的调整,三村小学撤并至良口善施小学,调到善施小学任教的温老师却未就此过上“好日子”。因为,她又主动请缨兼任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并校后,离家住校的孩子更多了,为引导孩子们尽快适应住宿生活,温老师根据学校的安排,当起他们的生活老师。为孩子提水冲凉,为孩子洗衣打饭,遇到幼小的孩子尿床时,还要及时拆洗被单床席……

从三村时期的10来个住宿小孩子,到善施小学的近百名住宿生,温老师的工作量翻了几番,但她对工作的要求和为孩子们的付出,却并未因此而降低。为更好地照顾他们,温老师把自己床铺也支在学生宿舍里头。

刚开学时,由于孩子们还未适应寄宿生活,衣服、鞋子以及各类生活用品摆放得乱七八糟。为规范鞋子的摆放,温老师专门在床底下划了一条直线,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把鞋头踩在直线后;
她一次次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叠被子。经过2个多星期的训练,孩子们终于能把鞋子、毛巾、被子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了。

如果生活能力靠的是耐心的引导,那么安抚孩子们离家的焦灼,靠的则是温老师的爱心关怀。不少孩子都是首次离家住校生活,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深夜时分更加牵挂父母。每每听到孩子们因想家而哭泣时,温老师都会马上起床,轻轻走过去安慰孩子们。

当然,也有越劝越哭的孩子,每次面对这种情况,温老师都会采取迂回战术,问孩子们:“想家了,爱爸爸妈妈吗?”“爱!”“你再哭,老师只能把你爸爸妈妈叫出来带你回家了。”“好!”“如果爸爸妈妈赶夜路出来摔跤了,你心痛吗?”“心痛!”“那你还吵着要他们出来吗?”“那……不吵了。”“乖乖跟老师睡好不好?”“好!”

在三村小学时,孩子们习惯叫她“老师妈妈”。走出三村,善施小学更多的孩子们感受到这位“老师妈妈”的爱护。“当年的生活更艰难,但村民的帮助令我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很幸福!”面对家长们的赞誉,温老师更多地认为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到善施小学任教后,跟我拍档的老师也很辛苦,她们比我更爱护孩子们。”谈起工作上的付出,温老师从不假作谦虚,但绝不好大喜功。采访尾声,记者建议温老师列举几个工作上获得的荣誉称号时,她想了良久,然后认真地告诉记者:“好像没几个。”

这时,刚下课的善施小学副校长、与其拍档8年有余的潘校长赶到采访现场“救场”:温老师2003年被评为“xx市优秀教师”;
2004年被评为“xx省南粤优秀山区教师”;
2004年―2005年被评为第二届“羊城十大杰出女性”;
2005年被评为“xx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2006年被评为xx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xx市劳动模范、全国妇女“三八”红旗手;
2007年被评为“xx师德标兵”、“xx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9年被评为xx省劳动模范。

这就是xx老师大半辈子获得的荣誉称号。如果有机会碰到她,就别再问她这个问题了,因为她记不住,她心里记挂的,全都是她当作孩子般照料的学生们!

【篇五】

第一次与xx接触,记者就感觉到,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你现在可以看到图纸吗?”“那就按照图纸来施工。”“鱼塘那里填不了?到时我过去现场看看……”初次见面,xx手持电话,站在办公桌前,认真地看着桌面上的设计图,与电话另一边的人交流着。工作认真负责,是xx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因为对工作的热忱,xx曾于2009年被评为xx市劳动模范。

工作处处潜在危险

1999年,xx开始从事房屋鉴定工作。那时,每年的公共娱乐场所或生产经营用房的房屋鉴定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但鉴定所仅有3个人负责现场鉴定工作,工作繁重。xx却觉得大量的工作能给他很好的锻炼机会。他说,到了2008年,鉴定房屋面积有9万多平方米,但那时还算年轻,不觉得辛苦,通过不断的鉴定,总结出一些经验。

对很多人来说,房屋鉴定似乎是神秘的,包括xx的家人。家人都不知道xx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是去上班了。但是,在xx看来,房屋鉴定工作并不神秘。房屋安全鉴定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房屋的安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确保居住人、使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房屋鉴定工作处处潜在危险。有一次,xx和同事根据申请要求到太平镇神岗一间工厂进行安全鉴定。xx发现该厂房二层的框架梁出现较多的竖向裂缝,但框架梁距离地面较高,难以判定裂缝会不会对车间的框架结构造成损害,他想近距离观察。这时,难题出现了――没有梯子。xx在附近仅找到一个残旧的木制脚手架,刚爬上脚手架工作没多久,突然“啪”地一声脚手架断了一条“腿”,xx从脚手架上跳了下来,把腰给扭了,腰痛了一个多星期。回忆起那次经历,xx说:“从那以后,我和同事们更加注意安全,并建议局里给从事这些有危险性工作的同事买人身意外险。”

不怕脏累 坚守岗位

2004年初,太平镇一家工厂发生火灾。事故发生之后,xx按要求对该厂的厂房进行鉴定,看能否保留。这次,xx带齐了装备,包括那台几十斤重的抽芯机。经过大火的“洗礼”,xx不得不对这间工厂进行彻底的“全身检查”,对厂房的框架梁、柱、楼板等构件进行抽样检测。“我们首先要敲开构件表面的抹灰层,然后打入爆炸螺丝,再将抽芯机挂在爆炸螺丝上固定,然后启动抽芯机抽取样本。”xx简单地介绍了如何使用抽芯机来抽取样本,但事实却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单是抽芯机就有几十斤重,一般要两个人才能抬得起。如果要对横梁进行抽样,就要将抽芯机高举过头。既要保护好机器,又要防止被机器砸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活。

本来,大火过后的工厂就满是灰尘,空气污浊不堪。每一次抽芯取样,xx和同事全身布满灰尘,只要轻轻一抖,就能看到灰尘散落。房屋鉴定工作也是个脏累活,不过,他从未因为“蒙尘”而申请调岗,而是选择继续坚守岗位。

支援汶川灾区

地震中开展工作

2008年5月12日,xx省汶川发生大地震,灾区许多房屋受到危害。为让受灾群众及早返回家中,国家住建部发出倡议,让全国各地房屋鉴定专家支援灾区工作。xx第一时间就报名了。“那时候情况紧急,我当天还在xx镇棋杆鉴定房屋,接到xx市国土房管局的电话报名通知后,我第一时间报名了。”5月17日凌晨2点多,xx到达灾区。

“同志,为我们检查一下房屋吧。”这是在灾区xx最常听到的话。看着面前一张张满怀期盼的脸,一双双闪动着泪光的眼睛,xx百感交集。有一次,xx在检查一个小区时发现,该小区一堵约3.5米高60米长的围墙存在坍塌危险。于是,他马上通知物管公司派人前来排险,并告知附近业主注意安全。40分钟之后,余震发生,那堵围墙轰然倒塌,将邻近业主房屋的围墙也给砸塌了。庆幸的是,由于xx的提醒,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也减少到最低程度。房屋里的主人――一位老太太对xx十分感激,这让xx工作起来更加带劲了。

在灾区,工作中潜伏的危机处处皆是。有时候外表看来不怎么危险的一些房子,进去就会发现危险度极高,随时可能会倒塌。为此,xx进去鉴定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并且第一时间弄清卫生间等小空间的位置,以便找好避险点。有一次,就在xx工作的现场,发生了强烈的余震,在xx身边不远处,一面高墙轰然倒塌,余震使xx站立不稳,地底下传来“嗡嗡”的响声,铁门也被震得啪啪作响,像放鞭炮一样……尽管危险离得这么近,xx却没有被吓倒,他拍拍身上的泥土,又投入到工作中……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他共参与检查了104幢房屋。xx回忆:“那时,我看到灾区卫生条件非常差,许多灾民只能住在简易帐篷里,忍受蚊叮虫咬。我就希望能检查多些房屋,让灾民早日回到自己的家。”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外,xx还要时刻应对余震带来的安全威胁。xx曾经历过一个恐怖之夜。那天晚上开完例行的工作汇报会后,xx刚回到房间没多久,房间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了。总台那边说:“快快下来,紧急撤离,快!”他第一时间穿衣、穿鞋,拿起背包快速跑出居住的房间。原来是6到7级的强烈余震警报下来,要求紧急撤离。在灾区工作期间,xx经历了无数次的余震,6.0级以上的余震就经历了3次。

变换的岗位

不变的精神

2011年之后,由于工作安排,xx渐渐减少房屋鉴定方面的工作。但是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参与到房屋鉴定工作中。2013年5月16日,良口镇仙溪村发生严重水灾,部分房屋受浸严重。接到通知后,xx第一时间投入到房屋鉴定工作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xx深知也深信这一点。尽管他现在主要从事的不是房屋鉴定工作,但是他依然不时购买房屋鉴定的相关书籍来学习。他经常和房屋鉴定所的同事说:“房屋出现的状况五花八门,鉴定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鉴定水平。”

岗位改变了,但是xx爱岗敬业的态度从未改变。

推荐访问:劳动模范 合集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