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关失眠症中医理论分析及中药新药研发浅析

时间:2022-01-06 15:57:04 浏览量:

关于失眠症的中医理论分析及中药新药研发浅析12级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陆宇威 201230800315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的增大及人们生活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使失眠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愈来愈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但目前的安眠药具有成瘾性和较强副作用的缺点,于是研发副作用小、无依赖性的中药新药来治疗失眠症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先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失眠症的病因,然后以课上提及的“青蒿素”这个例子来分析中药新药研发方法及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新药研发思路

失眠症,西医的定义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1]。长期失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和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巴西人群中失眠发生率为40%,美国为35%,英国、法国为25%—30%目前,失眠症的患病人数还在急骤上升。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披露,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40万[2];我国城市居民中失眠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0—20%。毫无疑问的是,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国失眠症人群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在目前安眠药疗效不理想以及副作用较大的情况下,进行失眠症的中药防治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西医安眠药的副作用及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分析

目前常用治疗失眠的西药有镇静催眠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典型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目前极少用于催眠)等。这些药物的主要缺点有:(1)宿醉现象:服用安眠药醒来后昏昏沉沉,头昏脑胀,无法集中注意力。几乎所有的催眠药都存在宿醉现象,尤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比如安定、舒乐安定等。(2)戒断反应:长期服用安眠药以致成瘾后,患

者会不自觉地加大催眠药的剂量,如果停药的话,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比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震颤谵妄,甚至惊厥等现象。(3)其他反应:约10%的患者会做噩梦,以及引起呼吸、心血管、血液、消化系统等反应。

相对于这些西药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来说,中医药的安全有效性早已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中医药防治失眠症历史久远,从《内经》、《难经》到后世历代医家,论述也较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药防治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整体施治贯穿始终,对今天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中药以药源广泛、副作用及依赖性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结果提示,多种单味中药、复方均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通过现代方法探讨中药药理作用机理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试图解释并阐明中药治疗失眠症的现代药理机制[3]。因此,加强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具有可行性。

2.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

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医效秘传?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病机分析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人表也[4]。”

总的来说,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阳盛不人阴,或阴亏不敛阳,致使心神不安,阴阳失交而不寐。阴衰是指正不养神,阳盛是指邪盛扰神。治疗失眠应先辨虚实,后辨位置;其病位在心,但与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5]。其主要病理因素: 实邪有火、热、郁、癖、痰、湿、食,以热扰心神多见,但近年来气郁、血疲、痰扰受到更多的重视; 虚多责之气血阴阳精,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多见,但近年来精虚血少、髓海脑神失养及肾阴阳两虚、浮阳扰心的发病机制在老年性失眠,尤其是更年期及老年女性失眠中受到重视[6]。

简单来说,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心血虚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肝血虚证:由于脾失健运、脾虚不能摄血而导致心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心失血之濡养,或思虑过多暗耗心血,久病失养所致的失眠症。(2)心阴虚证和心肾不交证:指心的阴液亏损,虚热内生,或是因思虑太过暗耗心阴,或是肾阴亏损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所表现的失眠症。(3)心胆气虚证:心虚胆怯素体阴盛,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的失眠症。(4)心火亢盛证:因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或因食辛热及烟酒热燥之品、温补之品,火自内生所致的失眠症[7]。

3.失眠症中药新药的研究思路

3.1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存在的问题

失眠病因复杂,可能与生理、心理精神、药物等多因素有关。目前,失眠症

的中药新药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方面。关于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同时没有适合临床验证的失眠症模型,这些因素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有关中药治疗失眠的文献难以为治疗失眠症提供统一的、普遍的、广泛适用的基本解决方案。在对失眠的疗效评价上也无统一的标准,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对患者进行治疗,受主观因素影响,缺乏科学的临床统计数据,难以有说服力。临床研究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随机、对照、双盲等科学的临床试验,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高。

3.2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失眠症模型和合适的临床诊疗规范

中药新药开发应进一步摸索符合失眠症的疾病和证候模型,真正做到较为符合临床、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理论,但是目前研究只是停留在证候模型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及中药制剂发展的需要。

虽然中医有异病同治之说,但作为中药新药研究,针对的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药物。因此,临床应首先鉴别原发还是继发失眠,进而确定符合失眠症的疾病诊断标准;其次,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不同途径出发论治,不论从心、从肝、从脑等论治,只要能够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都应当认为是有益的探索。因此,如何确定失眠症的病位、病机以及病性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辨“证”用药临床效果就好,否则效果就差,若不是辨证用药,中药的临床评价就不能真正体现其疗效,就可能得出中药不如西药的结论。虽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失眠症的中医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但这些标准与临床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客观地评价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建立规范、科学、统一的中医证候判定及其疗效评价标准是关键所在,可以参考《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相关公认文献,结合失眠症的临床实际,从中医角度收集症状、体征,制定中医证候的诊疗标准[8]。

3.3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在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中,一定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既要尊重传统经验,又不能拘泥于传统经验;既要注意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又要注意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中药新药研究。因为导致失眠症的病因复杂,治疗失眠的药物研究与开发相对困难。中药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证实对失眠症的防治有一定优势,从中药复方角度探寻防治失眠症的有效药物是一个有效的研

究途径。中药作用缓和、中药复方含多味中药,单味药又含多种成份,具有适应多样性,因此可作用于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并非针对单个部位,而是同时作用于多个脏腑与部位,比西药更适合,而且副作用少。因此,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应当结合古代文献及当代临床报道,依据中医药理论,对现有的临床处方进行筛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组方的研究是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新的思路,具有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药学研究,也不同于现代医药学新药研究的特点,它建立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同时具有针对性强、作用明显的特点。治疗失眠症有效的中药复方或单味药是筛选有效成分的前提,为筛选中药有效成分防治失眠症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在中医临床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基础上,对传统中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发掘和整理,搞清中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为研究开发治疗失眠的中药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4.结语

理想的安眠药最好符合下述条件:(1)能很快催眠;(2)对睡眠结构不造成紊乱;(3)无延续效应和蓄积作用;(4)无不良副作用,对记忆无损害;(5)无耐药性;(6)无依赖性;(7)无戒断反应。可是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安眠药难以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现有的镇静催眠药的药理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寻找新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研究开发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刻不容缓,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和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著作及方剂,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传统方药为基础阎,重视用治失眠药药效的开发,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方药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确有疗效的方药品种进行筛选和优化组合。同时,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积极地寻找药源、扩大药源,将会更有利于用治失眠药的开发[9]。

参考文献

[1]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revised).

Rochester:AmericanSleepDisorders Association,1997: 28

[2]游国雄主编.中华医学大辞海·睡眠医学分卷.沈阳人民出版社,2002:15

[3]王敏,许春艳主编.近十年失眠症的研究进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2,17(4):364~368

[4]上海中医药大学主编.中医内科学.上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谭同来主编.脏腑辨证与用药.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郭晓明,张波.失眠的中医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3(7):391

[7]王满恩主编.中医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5

[8]程先宽.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辽宁中医杂志,2005:1132

[9]范吉平.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浅识.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550

推荐访问:中医分析失眠的原因 失眠症 浅析 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