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宣传范文【5篇】

时间:2022-02-16 10:47:59 浏览量:

  【导语】:尺寸之功看似是一些微末之功,但这些微末之功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人格。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一

  广大党员干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全会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瞿家茂表示,两个“还不完全适应”体现了中央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上,坚持问题导向,抓“牛鼻子”、啃“硬骨头”,统筹党政军群、抓总管总,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将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里程碑。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必将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表示,将要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战略性的组织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改革不再是单纯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政府机构改革,而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建立起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而是构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团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于璐娴对全会提出的形成“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印象深刻:“作为团中央机关改革后的一名挂职干部,我备受鼓舞,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必将愈发凸显。”

  全会提出,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海峰认为,在改革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央地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目标,加强中央机构的领导和权威;另一方面,中央机构在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出台相应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发展差异,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更有针对性考核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

  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副局长左宣表示,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方案,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组织部门责无旁贷,要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推动落实改革方案的实施上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浙江仙居县委书记林虹表示,对于基层而言,就是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破除沉疴顽疾,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锐意改革,确保完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二

  核心要点:

  ■ 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

  ■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 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

  ■ 确保农村稳定,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 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早在2003年2月,他在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时就指出:“要深入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一系列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使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了前列。重温习近平同志对浙江“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总结浙江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城乡关系认识“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2003年4月1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三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强调“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认识“三农”问题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失衡的本质,全面阐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为浙江省大力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三农”工作思路的大创新、内容的大拓展和机制的大变革。这些年来,浙江全面落实“‘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大力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5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97.2%,为全国各省区最高。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业发展滞后并被忽视的问题,强调“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并抓住新世纪初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顺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强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2007年1月18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推动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内涵的重大拓展、导向的重大提升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些年来,浙江进一步强化农业在全局中的基础地位,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果断打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促治水、海上“一打三整治”、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不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农产品电商化,农业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突破5.5万家。

  三、在推进农村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浙江省不断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人居条件越来越不满意的状况,作出了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前瞻性重大决策,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率先实践,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这些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万工程”这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行动,与时俱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坚决打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平原绿化、河长制等农村环境建设组合拳,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美丽乡村成为一张金名片,人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至2017年底,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7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40%。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并全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全面实践,是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推动了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这些年来,浙江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转变增收方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挖掘增收潜力,逐渐形成了“以能人创业为先导,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创共富”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农民收入呈现水平高、速度快、差距小的特点。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66,为全国各省区最小;11个地级市中有7个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2以内,农民收入最高的嘉兴市和最低的丽水市比值为1.76,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五、在推动扶贫开发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扶贫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2007年1月23日在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要求“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持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亲自创立了结对帮扶制度。这是扶贫开发战略、路径、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深切关怀,为推进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浙江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四化同步”进程,坚持消除绝对贫困与减缓相对贫困并重、区域发展与群体增收并重、搬迁集聚与就地发展并重、造血扶贫与输血扶贫并重,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海协作工程、山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69元,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25。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先期遇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强调“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的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评论),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嬗变和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果断打出“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美丽经济,率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三升三降”的明显变化。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1%,平原林木覆盖率19.8%。

  七、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强调“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在2004年率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办好10方面民生实事。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率先探索,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加快构建。这些年来,浙江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2015年底,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0.7%,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16年,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135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每年859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月631元,68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八、在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社会治理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价值观念多元、民主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确保农村稳定,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推行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总结提炼了“后陈经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提升实践了“新仓经验”(生产供销联合与合作)。这是对农村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新型联合与合作的创新实践,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这些年来,浙江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推行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和“浙江二十条”,创新推出乡村“四大平台”、三多清理(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民说事制度、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乡贤治村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农村党的领导,保障了农民民主权益,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优化了基层公共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九、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建设,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指出“改革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能在农村迸发活力、创造财富”(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部署实施了县乡财政体制、乡镇机构、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等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了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试点,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浙江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加快建立。这些年来,浙江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初步建立起工农互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农民群众获得更多改革红利。至201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覆盖率达99.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96%,省市县乡四级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博大精深,立意深远,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从宏观全局和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富民强国之路,提升了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浙江将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围绕“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三

  核心要点: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构成了我国政党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作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植根于我国土壤,适合我国国情,已彰显出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世界政党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具有独特政治优势。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 在新时代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提升制度效能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广泛地汇集各党派、社会各界的智慧,共商国是,共襄伟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效能提高到新水平。

  ■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 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是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使命。要顺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关切,提升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国际话语权,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构成了我国政党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就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作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彰显出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这个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已植根于我国土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世界政党史上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具有独特政治优势。一是具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团结合作优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在今天,这个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因为他们认定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二是具有统筹各方利益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优势。多党合作能够充分反映各方利益和诉求,通过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凝聚广泛共识,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统筹兼顾,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政局的持续和谐稳定。三是具有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政治参与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民主形式,这就是协商民主。通过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把协商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保证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持续广泛深入地参与,充分集中社会各方面智慧,调动各方面力量。我们要切实增强多党合作制度自信,从全面贯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引导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切实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政治责任。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党合作要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共同目标、协调一致行动,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我们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越坚强,党的凝聚力就越大,多党合作的格局就越稳固,才能形成“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在新时代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必须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提升制度效能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它的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效能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中共各级党委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希望各民主党派充分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这些重要论述,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提供了重要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党内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提供了有力保障。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等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书面意见建议539件。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对口8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中西部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提出意见建议40余项。中共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124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24次,先后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报告(征求意见稿)、“十三五”规划等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与党外人士真诚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同时,通过人民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最广泛地汇集各党派、社会各界的智慧,共商国是,共襄伟业,形成了人民的事业人民共同商量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多党合作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要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实施“七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开展考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要着眼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协商程序、健全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认真总结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实践经验,丰富民主监督形式,拓宽民主监督渠道,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效能提高到新水平。

  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多党合作的参与者,其自身建设水平关系到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基本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把握时代要求,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性质地位,为加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参政党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多党合作水平。当前,民主党派成员已达到110多万,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成员成为民主党派的主体,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民主党派成员,队伍构成、思想观念更加多样,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支持民主党派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组织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政治交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严把成员发展质量关,加强对各级组织和成员的教育和管理。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机制,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始终保持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

  五、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是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使命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成功实践,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彰显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当前,“西方民主”标榜的“三权分立”“两党制衡”的制度设计,发展至今已经异化为选票政治、金钱政治,滋生出行政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停滞、社会族群撕裂等诸多弊端。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民主政体”,引发“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政府瘫痪的乱局接连上演。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之治”。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这就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要顺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鲜明特征、实践价值,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彰显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关切,加大多党合作宣传力度,讲好多党合作故事,提升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国际话语权,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四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90多年来,不论国内挑战如何严峻,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保持科学社会主义之树常绿常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和理论的重大开拓、对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独特魅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特色。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篇章。比如,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进一步明晰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各种发展问题,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诸多新论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我国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我们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导向,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进行战略谋划,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谋篇布局,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和发展实践问题,为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在对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事业发展。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制定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于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要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按照已经绘就的美好蓝图和确定的宏伟目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攻坚克难、持续奋斗,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应对新时代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方法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人类社会思想成果的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中进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和精华,又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完善和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每个时代都面临和其他时代截然不同的新问题新矛盾,回答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呼唤新思想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要求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有坚定的理论自觉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回答了事关民族复兴和实现伟大梦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现了时代的新气象,顺应了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进程中,直面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不懈探索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现的历史性变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顺应人民热切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断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担负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着眼新目标,为解决新矛盾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理念和措施,凸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追求。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应对全球挑战、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人类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前途与未来,注重从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蕴含开放的品格,展现互惠的胸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历史重任。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期望通过出台改革措施,维护国家安定,保持自身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我国的成功经验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全新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新理念新措施,这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治理方案,巧妙地把东方经验、中国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各国共创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国当下发展实践和理论开拓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能够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且能够为世界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新启示、提供新方案、创造新经验,从而为应对全球挑战、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精神中国梦】范文五

  党员身份意识是一种全方位的身份自觉

  党员身份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员对自己身份的自觉认知和把握,对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有关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知,有关党员纪律与规范的认知,有关党员权利、义务、使命及职责的认知等,这是一种党员关于自身身份的自觉认知。

  这种自觉认知包括四个维度:党员思想身份意识,即党员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包括对党的思想理论知识的自觉学习、运用,对党的理想目标的自觉守护与坚持等。党员政治身份意识,即明确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遵守和践行党的政治规矩,在党言党,在党护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遵照执行党的政治准则等。党员组织身份意识,即要自觉按照党的组织章程要求做事,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参与党的组织生活,维护党的组织团结等。党员行为身份意识,即在与人民群众的实践交往中,党员敢于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明确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积极践行党员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要求,进而产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自觉成为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和榜样。

  党员身份意识面临新挑战

  不断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使党面临多重考验和危险。少数党员也出现了身份意识淡化、弱化等问题,一些党员在思想上松懈,漠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思想落后,应有的理想信念日渐消退,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容易被现实利益所诱惑,站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政治身份意识不明确。一些党员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忘却党员的政治义务,无视党的政治路线,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违背党的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在党不护党。

  组织身份意识迷失。一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与党组织“失联”,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参与党的组织生活,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破坏党的组织秩序。一些党员在谋取职位升迁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组织程序,采取一些非制度化行为,利用各种潜规则和不正当竞争方式实现个人的升迁。一些党员在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违背党的组织程序,搞暗箱操作、搞权钱交易、搞团团伙伙,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生活原则。

  行为身份意识模糊。一些党员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无意或有意地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是拿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而是拿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行为。如有的党员在政治行为和日常行为的实践中,无意识地忽略或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回避党员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导致作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逐渐丧失。

  不断强化新时代党员身份意识

  面对新时代部分党员身份意识淡化和弱化的问题,必须聚焦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组织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巩固党员群体的思想身份意识。重视对全体党员精神之“钙”的补充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有序开展党内集体教育的同时,激活全体党员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党组织要不断更新思想教育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思想教育的开展,“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关怀帮助党员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契机强化党员的政治身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对党员进行政治教育,严肃党的政治规矩,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明确党员的政治义务,保证每个党员都能够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维护党的形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坚定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通过改善党的组织建设明确党员的组织身份。通过健全各级党组织机构,实现对党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把“流动党员”和“失联党员”摸排到位、监管到位,保证每一名党员都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在组织生活中强化身份意识;要发扬党内民主,丰富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党员民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还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严肃党组织纪律,培育党员的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促进党员严格按照组织纪律规范自己、按照组织程序约束自己。

  在与群众的实践交往中培育行为身份意识。党员既是人民群众中没有任何特权的普通一员,又是区别于普通群众的具有特殊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集体中的一员。因而,党员的行为身份意识是在与群众的实践交往中培育和生成的,只有在实践交往中敢于亮明党员身份,积极履行党员义务,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真真切切为群众做实事,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党员的身份荣誉感和自豪感才会不断生成和积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伟大政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激发每一名党员火红的初心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中国梦相关文章:

1.中国精神的高中作文:中国梦,民族梦

2.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好文:文化自信铸就中国梦

3.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

4.中国精神的高中作文:中国精神在我心

5.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

6.中国梦的工匠精神演讲稿

推荐访问:中国 思想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