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2024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时间:2023-12-26 14:18: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XX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都江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全面助推我乡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9月29日—30日,平窝乡人大主席团先后分两批组织人大代表、部分村社干部70余人,赴都江堰崇义笆桥社区、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胥家圣寿社区、胥家金胜社区等考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运行模式以及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标学习情况

  都江堰市首批列入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都江堰精华灌区建设等15个项目纳入成都市乡村振兴总盘子,积极践行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及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创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开启了成都郊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大量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其他省市学习的典范。2017年,都江堰市致力推动乡村振兴,得到了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天府源田园综合体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级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川西林盘自然村落保护纳入成都战略,成功创建国家级猕猴桃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都江堰猕猴桃登录欧洲市场,打造了胥家镇金胜社区等115个社区为都江堰市级“四好村”。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青城山下美丽乡村的“林盘景致、富村山居、乡愁画卷”。

  考察期间,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崇义笆桥社区、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胥家圣寿社区、胥家金胜社区等为例,最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美”在生态环境本底。都江堰市森林覆盖率增长到了60.14%,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该市具备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旅游名城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理念,充分发挥川西林盘资源多、聚落好的资源优势,突出青城天下幽特点,不断升级水净、气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其中,最具典范的要数柳街“扫把革命”,以柳街水月社区为例,这里交通便捷,林盘景致聚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本底,瞄准“乡愁”主题,搭乘乡村旅游快车道,创响了水月民宿品牌,办起了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富”在产村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强起来,才有可能使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该市践行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及绿色发展理念,依托都江堰—青城山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并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乡域实际的“1+N”生态产业体系,“1”即康养休闲度假游一大优势产业,“N”即猕猴桃产业、智慧农场、高端设施农业等田园综合体项目。据都江堰市2016年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都江堰市16年年接待游客2232万人次,占了成都总量的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较2011年实现翻番。以胥家圣寿源“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为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规程与生产记录档案等“7统一”经验模式,采取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开发手机APP控制端,全面实现水肥一体化高效农业。全联盟获得全国28个农产品认证,连片发展涉及1.5万亩土地,全年用工量超过22.5万人次,带动群众3000余户。

  三是“强”在新型基层治理。在规划方面,该市坚持多规合一,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全域作为一个都江堰—青城山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大景区”进行统一打造,将林盘和村落作为景点打造,注重自然美、形态美、个性美,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根据产业、村容村貌、自然禀赋、生态特色、文化底蕴等进行分类打造,全面彰显一村一品、一街一景、一村一韵。变风景为产业,转美丽为生产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运动康体、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经营转化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型、生态农业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村庄经营方式,走出了乡村融合、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经验之路。同时,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柳街、胥家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

  都江堰市以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游青城,灌县幽”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D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D建,是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固本之举。此次考察的崇义笆桥社区、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胥家圣寿社区、胥家金胜社区无一例外的都坚持D建引领,全面推行“D建+”理念,通过建立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五联”融合,以点串线、连线成带、以带促面的形式,实现以D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崇义笆桥社区在打造美丽乡村聚居点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采取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破解了土地“双挂钩”项目中的各种信访难题,实现了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柳街金龙社区,通过星级卫生家庭评比、设立奖励补助金等方式,创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整治之路,实现了“整村无一保洁员,人人都是保洁员”的新型管理模式,起到了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带头作用。

  (二)注重规划先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胥家镇立足田园生态发展区定位,实施“天府源”农业品牌战略,突出“春赏菜花黄、夏趟泉水凉、秋收果蔬忙、冬聚胥家场”四季主题,着力构建融合式“大旅游”产业链条,科学的规划引领胥家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金胜社区拾光山丘项目根据地理面貌和山水走势,因地制宜,错落有致,使自然景观与微田园建设浑然一体,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利用现存文物古迹,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从此次考察来看,不搞大开发、不大拆大建,每个点位在做好古街巷、祠堂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旧的农民居住的土坯房、土砖房、石头房,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柳街水月社区民宿、猪圈咖啡等古风古貌就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维持着最初的简单质朴,成为现存不多保有“乡愁”慢生活特色的地方。二是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柳街金龙社区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成功举办苏宁2018年丰收节示范点位,打造了中国民宿第一村特色旅游品牌。

  (四)育强农村产业。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康养休闲旅游和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都江堰市,民宿旅游成为新的经济爆发式增长点,并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在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在不破坏房屋整体架构和建筑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变成了水月民宿、中国民宿第一村等传统与川西林盘自然融合的新民宿,更配套了根雕艺术、文化书店、咖啡屋和时尚特色餐饮。结合互联网的线上营销,这些民宿成功地吸引了省内外甚至北上广深的高收入人群前来消费。村民将通过用旧房、老屋办民宿来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金胜猕猴桃产业现已建成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基地3个,有机认证基地2个,其中凯维庄园生产的猕猴桃销售价格已从10元/斤攀升到12元/个,并远销欧盟。通过整合区域内企业,构造“三个三分之一”利益链接机制,全力打造生态种养、度假休闲、运动康体、户外体验为一体的金山农业公园,让“小木船”变“大军舰”,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对我乡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考

  市委明确全面落实锐平书记“工业学大邑、农业学浦江”要求,对标学习都江堰柳街、胥家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提能力。从全局上增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指导,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统筹研究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建设项目。坚持静态对标和动态对标结合,全面深度学习都江堰市胥家、柳街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旅游、新村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机制模式和先进经验,瞄准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促发展。

  (二)重规划。对全域农村进行摸排,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体现农村“乡愁”特色。以“三美四好”创建为契机,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打造生态文化多元化幸福美丽乡村。

  (三)实治理。一是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着力推广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借鉴柳街“扫把革命”经验,推广星级文明户、家庭评选活动,达到“村村都无保洁员,人人都是保洁员”效果,实现农村卫生保洁的全域化、长效化。二是全面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平窝乡场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鼓励在农村居民集中点建小心污水处理池(站),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厨用后废水等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三是搞好村庄绿化,不仅做好沿线(“东三路”“平青路”和“成安渝”高速)、沿边、沿水(水库、塘堰)绿化,还要注重农业产业园区、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亮化。年内完成10个村主干道光亮工程,并打造一村两处文化阵地。

  (四)兴产业。把产业培育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利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通过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新产业,建设产村融合、循环发展示范区。引导土地规范有序适度规模流转,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产业生态圈,支持道明、怡科等本地农企做大做强,创响平窝紫山药、凤凰桃、苗木之乡名片,鼓励10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壮大农业经理人队伍,增强产业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美丽村庄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推荐访问: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都江堰 振兴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