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3篇)教师在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上阅读分享材料汇编(完整)

时间:2024-01-16 19:0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篇)教师在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上阅读分享材料汇编(完整),供大家参考。

(3篇)教师在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上阅读分享材料汇编(完整)

教师在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上的阅读分享材料汇编

(3篇)

目录

从作业簿上的红“?”到师生关系——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1

读《酒镇》品酒乡文墨——读长篇小说《酒镇》有感4

读《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有感7

从作业簿上的红“?”到师生关系——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艺术随想录》,记录了20年前他在山东潍坊高密一中做校长期间的所思所想和教育实践。2017年的增补版,又加入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担任校长以来对教育艺术的反思。看上去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行为的琐碎记录,但其背后始终闪耀着先进教育思想的光辉,也是他的教育艺术的集中呈现。

书中内容篇篇独立,诸多观点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受益匪浅,特别是我。结合自己曾经的教学实践,李校长的“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作业簿上的红‘?’”这一观点,对我触动较大,引发了一点粗浅的思考。

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在有的学生作业簿上,将“X”变为“?”,并非李校长原创,但在20年前的高密一中,李校长认为批改作业是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对批改结果,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频频出现的错号是对学生自尊心的无声打击。红色的“?”,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激励,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与暗示,反映的是一种温和、民主的教育思想。红色的“?”是教育者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反思改正的机会,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尊重。

在20年后的北京十一校,李校长认为,“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只是在批改作业的符号上做文章,那也只是表面行为,效果不会有大的改观”。在李校长今昔20年观点对比当中,我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如子如女般的爱。《爱要大声的唱出来》是英年早逝的李咏主持的一个节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嘉宾在平时没有表达的爱甚至有可能是因为爱而产生的误会,在节目中用他们的歌声把自己的爱唱出来时,无不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我们的教育中对爱的表达也应该是一样的,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在行为中展现出来。曾经,我一个非常优秀的同事由于不善表达,悄然的对学生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学生对他的评价不是太好,直到毕业后才体悟到这个老师对他们的爱如父如母,但是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有时效的,不能让他等到毕业才去“亲其师,信其道”。常有家长对老师说:“我家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好好教育,不行就狠狠的打。”我只会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心中有爱,教中有情”的道路,则会更加的行之有效。

平等、尊重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态度。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个体。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们可能会凭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自己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或许不再是个好老师,心理上就会慢慢地疏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很难达到。事实上,学习落后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平等对待。没有人不渴望被尊重。那些认为只有特定人群需要被尊重的想法是对人的情感的巨大误解。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这意味着教会他们自我的尊严,和对别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也需要被尊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学生只是知道的比较少,正在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而已。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他们只是纯粹的受教者,低于老师,那就是犯了大错误。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平等、体悟到尊严,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服。

赏识激励,肯定暗示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从教者们,你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他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句善意的谎言可将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学生培养成才,一个眼神就是一束光,照亮迷茫的心灵,一次激励让一名乞讨者成为了富翁,一位父亲用其20年的赏识,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留美硕士等等事例,都在印证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肯定赏识”,学生亦然。教师用赏识激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和引导,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自我优点和长处的再认识,对自我充满自信。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应多些赏识肯定,少些否定打击,多些正面暗示,少些反面诱导。

不断反思,与时俱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无论是李校长20年前施行的红色“?”代替“X”,还是20年后的师生关系,无不烙印着不断反思的印迹。正因学生的反思,才有了进步的机会;
正因李校长的不断反思,才有了更加适应时代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时代在变迁,观念在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与时俱进出新知。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在提倡反思,但能将反思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拿我自己来说,曾经也经常写教学反思,但只是局限于这堂课哪里没讲好,根本没有深层的去体悟没讲好的原因,思考下次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李校长的反思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不仅在教学中、在师生关系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不断反思,学习成长。

新时代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学生,运用赏识肯定的手段去激励学生,处处留心,不断反思,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读《酒镇》品酒乡文墨——读长篇小说《酒镇》有感

之前,我曾阅读过魏晓婷女士的散文集《绝处风景》及长篇小说《伤城》,对她的创作实力深感敬佩。《酒镇》是作者沉寂四年后的又一部力作。

小说以雍凤县凤柳镇为舞台,围绕柳家、陶家、王家三个家族,讲述王酒花和初恋情人柳德茂的爱情和创业故事,展现了王酒花面对坎坷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淳朴善良的本性,热烈的讴歌凤酒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条件、独特的酿酒工艺及柳家诚信酿酒的光荣传统。

读完《酒镇》,作品所展示的那种亲切感、熟悉感,那种热气腾腾的生活,酒香四溢的日子,让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祖先生活过的热土,这里就是养育和滋养我们酒香文墨的精神家园。那曲折动人的故事,荡气回肠的情感纠缠,昭示着酒镇深厚的文化积淀。小说紧扣时代脉搏,不仅仅是一部紧贴地气的本土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西府酒镇的酿酒史、风情史、创业史。通读完整个作品,我觉得作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品读和学习借鉴。

取材本土,慧眼有珠。小说所写的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凤翔柳林镇。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是产于凤酒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的地方传统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和“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独特风格闻名。

搞写作的人都知道,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才更得心应手。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酒镇人,可以说自小耳濡目染,对家乡的名酒情有独钟。凤凰泉的优美传说、裴公吟赞的典故、西凤酒国际获奖的殊荣……酒镇,可谓遍地都蕴含着酒的故事。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湮没人的创作灵感。可贵的是,作者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就地取材,挖掘酿酒史,歌颂酿酒人,弘扬酒文化,填补了以凤酒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的空白。

文章合为时而著。近几年,柳林镇跻身国家级重点示范镇,西凤酒功不可没。如今,“十里酒城”、“百亿西凤”等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柳林酒业扩建规模宏大,“华山论剑”、“凤凰神泉”等民营酒厂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酒镇正乘风强势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好酒还得吆喝卖!《酒镇》的问世,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对凤酒的宣传和推介,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所以作品除了文学价值外,还有重要的市场经济价值。

人物丰富,形象饱满。小说以娴熟的笔法,刻画了柳森鹤、柳义振、柳忠民、柳德茂、柳德全、陶鑫昌、陶鸡换、刘翠兰、王长贵、王酒花、秦妙手等众多人物,杂而不乱,形象饱满,个性鲜明。小说的背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名七零后,让人感觉仿佛写的就是我身边人,身边事,甚至就有父辈生活的影子,所以读来总是感觉小说中人和事都是那么鲜活生动而真实。

女一号——王酒花。她俊俏、善良,然而命运对她很是不公。本来她和英俊的柳德茂青梅竹马,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一肚子坏水的陶鸡换诡计多端,将猪身上的虱子偷偷放进她的衣领,然后故意帮她捉虫子。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王酒花糊里糊涂被乡亲们当成了勾引男孩的伤风败俗的坏姑娘。加之柳家有祖训——找媳妇不能找拔梢的,加之柳德茂和王酒花不及时沟通,相互赌气,注定本该幸福美满的一对鸳鸯,做了擦肩而过的路人。自从嫁了个有“气死病”的丈夫陶鸡换,善良的王酒花就开始了不幸的生活:婆婆刘翠兰的挑唆、丈夫陶鸡换的龌龊,使她的婚姻倍感心寒。面对不幸,王酒花选择了坚强。要强的她养猪,被陶鸡换拖着双脚家暴。在牲口集做经纪,被牛经纪麻迷婆娘撕打。办刺绣厂,又一波三折。生活,不停在她的伤口上撒盐,及至摩托车出事婆婆被撞死,丈夫残疾。心底善良的王酒花不计前嫌,千方百计为陶鸡换看病。柳德茂为陈熹顶罪坐牢后,王酒花在经营好刺绣厂的同时,毅然挑起了酒厂厂长的重担,坚持酿诚信酒。在好心人的撮合下,王酒花最终同意了带夫改嫁陈熹的建议,陶鸡换也有了良心发现。在王酒花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良、勤劳、敢闯、敢干、泼辣、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这正体现了西府女性独具的典型性格和可贵品质。

男一号---柳德茂。他深深地爱着王酒花,却因为祖辈的阻挠、陶鸡换的作梗,不得不与初恋王酒花忍痛分手,只得与杨兰芝结合。他在爱情方面是懦弱的,不像弟弟柳德全那样敢为爱抗争。他继承祖传酿酒技艺,成为柳家第四代传人,恪遵祖训,诚信酿酒,心里却也常常惦记着王酒花。陈熹贩卖假酒被人揭发,被打假队捉了现行。柳德茂挺身而出,替人顶罪。这似乎让读者看到了他“男人”的一面。

小说刻画的许多人物都是形象饱满,性格鲜明的。比如王长贵的木讷老实,刘翠兰的刁钻恶毒,陶鸡换的龌龊阴险……众多人物,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酒镇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卷。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准确、传神、饱满。

西府方言,乡土韵味。通读小说,可以发现不少西府方言,让本地读者倍感亲切,直呼过瘾。

“蛋花提着一个陶罐回来了,撅着小嘴叫嚷道:‘姐姐,鸡换好搡眼!不割麦光喝水,把咱家水都喝光了,娘叫我回家再提哩。"”(见第三章,第35页)。“搡眼”这个词,准确地刻画了陶鸡换的好吃懒做、躲奸耍滑、讨人嫌弃。其实,“搡眼”这个词在凤翔一代常用,表达的意思准确而简洁。

“柳忠民也从工地回来准备上夜班,一进门就当着德茂的面气呼呼地给爹说:‘凤柳大队把德损尽了!唱了一台大戏,把个工地弄热闹了。"”(见第三章,第43页)“把德损尽了”意思是把人丢尽了。这是地地道道的西府乡土语言了。相信本地读者一看,定会深知其意。

“小伙子看了姑娘一眼,对柳德全说:‘我们没出过远门,能到哪哒去?你能帮得了我,我以后好好谢承你。"”(见第二十八章,第245页)“哪哒”“谢承”都是本地方言,给作品平添了乡土气。若是用普通话里的“哪里”“谢谢”,反而少了地域特色。

像这样的方言俚语,作品中比比皆是。作者信手掂来,却总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总之,方言的运用,不仅使本地读者倍感亲切,还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西府特色和韵味。

创作严谨,精益求精。据了解,为了写《酒镇》,作者将柳林地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采访遍了,光采访笔记本就积了一大摞。文章结尾处,读者可以看到《酒镇》从2018年7月21日晚9时到2019年10月3日晚12时,这一年多时间,作者改稿达十一次之多,不难看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包括原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出甑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糟——装桶发酵——蒸馏——成品酒。这部小说犹如酿酒,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正因为孜孜不倦地积累素材、认真构思、持之以恒地撰写、反复打磨修改,所以《酒镇》就如刚酿出的新酒,让读者开卷就不仅仅品到精美的文墨,更是能闻到作品字里行间散发的阵阵酒香。细细品读《酒镇》,小说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文字、都带着芬芳,醉人心田。

作者以高超的文学素养,呕心沥血,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凤翔的酒文化,更是成为了推动西凤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推进器。洋洋洒洒四十万字的本土小说《酒镇》是酒镇柳林的骄傲,是凤翔乃至我们陕西文学百花园中的圣典,《酒镇》值得一读!

读《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有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这本书,从中我也找到了许多共鸣。书中写道:吼叫往往达不到正面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种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是的,我发现我的孩子也是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地反感和抵触,甚至有些小反抗。

教育经历让我明白:吼叫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相反,它们会引起新的问题,浪费更多时间,并将亲子关系

拉入危险而不安的境地,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与弥补。

可是如何做才更好呢?我从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诀:

1.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就能够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2.排除各种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温和从容地面对孩子,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与孩子间的问题。

3.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

4.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面对问题不能逃避。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平静与安宁,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会不吼不叫,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吼不叫缓和紧张气氛,就能读懂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觉做出改变。一旦把这些方法付诸行动,就能轻松地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推荐访问:(3篇)教师在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上阅读分享材料汇编 汇编 教师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