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5篇

时间:2022-02-13 10:06:35 浏览量:

【篇一】

2019年初的时候,一部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专题片《红色通缉》在央视频道播出,看得观众们大呼过瘾、拍手称快。2021年新年伊始,又一部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播出了,从2021年1月12日至16日在中央一台晚8点档播出。

据介绍,该专题片一共五集,分别为《擘画蓝图》、《全面监督》、《聚焦脱贫》、《护航民生》、《打造铁军》,选取20余个近两年来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赴天津、湖南、四川、吉林等20多个省区市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7家派驻纪检监察组实地拍摄,采访纪检监察干部、有关被调查人及涉案人员、群众330余人,生动讲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故事。节目一经播出,便凭借权威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及精良的制作,赢得群众们的热烈反响。

《国家监察》第一集《擘画蓝图》谈到监察法出台后首名被查的中管干部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被留置后,在他家中发现有一间堆满了茅台酒的房子,数量达四千多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副主任夏晓东表示:“王晓光把这些已经倒到坛子里的年份酒又分批倒入了自己家里的下水道。看到他弯着腰在卫生间里倒这些酒,他的妻子感叹,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看到这里,有不少网友吐槽:“这么好的茅台,我们喝不起,人家却用来冲厕所。”“终于知道茅台为什么这么贵,原来是有人倒掉来拉高价格。”

满屋的茅台酒只是王晓光诸多违纪问题中的一个,而他通过暗号、接头、密谈等手段瞒天过海、逃避检查,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专案组将证据摆在他面前时,他不得不承认了犯罪事实。2018年9月,王晓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2019年4月,王晓光一审被判20年,并处罚金1.735亿元。

还记得当年《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中的经典桥段吗?侯亮平抓巨贪赵德汉的场景,那满屋2亿现金的画面。以至于很多网友开玩笑,“我的梦想很简单,只要一堵墙,一张床、一个电冰箱就够了。”这一画面在《国家监察》第二集《全面监督》中真实上演。2018年查处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在调查过程中,专案组在北京某小区发现了赖小民藏匿赃款的一处房屋,里面有多个保险柜,存放的现金达两个多亿。画面当中是一摞摞一捆捆整整齐齐的百元大钞,真是相当震撼。

赖小民表示:“就在里面铁柜里,铁皮柜,一分钱都没有花,都放在那里了,最后组织上都收了。所以我说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最后又不敢花又不敢用,还提心吊胆的。”

“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尽”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满柜子的钱却一分也不敢花”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这些曾经高高在上却最终沦为阶下囚的人物,会在后续的节目中陆续登场。看到这些人的下场,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词语——“温水煮青蛙”,他们就像青蛙一样在腐败的温水中欢快游荡,没有警觉,不知危险将近,最终难逃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下场。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将公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保障公权力真正服务于十四亿人民。而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也正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公权力全面监督的决心和自我革命的勇气,探索出了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

【篇二】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国家监察》第三集《聚焦脱贫》,展现了各级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扶贫领域本应该是一片净土,却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更有一些动扶贫的奶酪,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搞挤占挪用、贪污、优亲厚友等问题。

农村贫困家庭直观看到更多的是基层扶贫干部的微腐败,放任基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会让有些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更会啃食那些在全面小康路上努力奔跑着的奋斗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把净化扶贫环境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基层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攻坚新风尚。

防止问题坐大,利剑永不蒙尘。蝇式腐败、优亲厚友、数据造假、入户只为填表等,看似都是小问题,实则挥霍了党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深深地伤害了基层群众的利益和感情。对于基层的微腐败,放之任之,就是滋生大问题的“温床”,监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杜绝的根本就是惩前毖后,防止小问题坐大,要保持“眼里揉不得半点砂子”的定力,寸土不让,确保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以上率下,切实利用好数据平台,把基层扶贫干部的手脚从入户只为填表、签字的形式主义“套路”中解脱出来,激励其担当作为,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干事创业中来。

执行阳光制度,畅通监督渠道。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比较薄弱,监督体系不完备,让基层扶贫的微腐败钻了空子。农村的治理需要完备农村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无论是在村集体财产、扶贫资金的使用,还是在贫困户的评定等事务中,不能搞“一言堂”、村干部说了算,村里事务的决策应该本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不能“走过场”,真正让村民发挥在共同治理中的作用,让村民行使“微权利”。村民就是“末梢监督”的主体力量,严格村民监督制度,畅通村里的监督渠道,鼓励村民监督反馈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党性觉悟,夯实思想根基。基层党建力量薄弱,村庄的党员除了村“两委”班子,还有一些年迈的留守老党员,文化程度不高,党内教育不足,党性觉悟不高,以致基层党的领导和监督虚化、弱化。“虚假式”脱贫的关键原因是扶贫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基层党建的监督,提高基层党员的党性觉悟,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加强扶贫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比如学习黄文秀等先进典型,强化攻坚责任,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根基。

“长风破浪正当时”,脱贫攻坚胜利的曙光在前,重担在肩。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更要一体推进基层扶贫干部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搬开全面小康路上的“绊脚石”,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还脱贫攻坚一片净土,让扶贫在阳光下运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三】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署。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在各大媒体平台亮相。专题片以讲述反腐倡廉故事等形式,反映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效,深入学习后,获益匪浅。

这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监察委员会同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纪委监委合署办公,虽然是“两块牌子”,但是这里边凝结着的却是“一个初心”,那就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认为要践行好这个“初心”,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用力。

聚焦一个“全”字,持续深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马克思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因此,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聚焦“全”字,深化对公权力的监督。要推进监察职能全面覆盖,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建立起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监督“无死角”;
要推进纪法全面贯通,把执纪和执法贯通起来,实现执纪执法职能“双落实”;
要推进监督网络全面严密,将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贯通起来,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

聚焦一个“专”字,持续开展问题专项整治。专项整治是重点论的集中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集中发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近年来,我们聚焦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抓思想认识、抓主体责任、抓上下结合、抓部门联动、抓作风转变,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这就启发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用好“专项整治”这一法宝。要亮出“专”的态度,紧盯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做到专门调查、专门研究、专门部署、专门巡察、专门整治。

聚焦一个“民”字,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
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要坚守人民立场,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上展现新作为。要压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运用好“四种形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
要抓好联动发力,加强专项整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履职规范、权力制约、流程可控的制度规定,扎紧制度的“笼子”。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督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打虎”“拍蝇”不松劲。查看2017年至2019年的反腐败成绩单,查处的中管干部分别是18人、23人、20人,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干部分别是9人、15人、62人,省管干部分别是221人、354人、408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依然有部分党员干部心存侥幸,与初心使命“背道而驰”,在利益诱惑面前“卑躬屈膝”,将党和人民的期盼“抛之脑后”。在《国家监察》专题片中,我们看到“茅台往下水道倒也倒不完”的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吃不好、睡不好,觉得自己跑不了”的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这些落马的贪官,也曾是国家栋梁,却因一时贪欲,心理失衡,倒在了利益诱惑面前,将权力用在不正当的地方,酿成大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权为民所赋,要让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不走歧路,不绕弯路,就要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权为民所用,以民之所盼为导向,做好利民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党和人民需要更多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正确行使公权力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才能团结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作为“排头兵”,必须对自己严要求,时刻以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以榜样正能量激励前行,以腐败案例敲响廉洁警钟,以严明纪律约束贪念之欲,自省自警,修身正己,筑牢反腐“防火墙”。在面对“四风”新动向,层出不穷的腐败“文化”时,严于律己,自觉增强抵抗力;
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工作困难之时,绝不回避,敢于斗争;
在面对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时,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干事创业。

在反腐败斗争的道路上,“篱笆”越扎越紧,监督执纪越来越严,但究其根本,反腐败工作还在“人”,在每一位党员干部自身必须守好“初心”,担好“使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篇五】

反映纪委监察体制改革成效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正在中央电视总台黄金时间播放,该专题片以“回顾式”移景镜头将反腐故事一线道来,以“全景式”覆盖镜头展现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成效,以细微之针扎准腐败“穴位”,以强力之锤重击腐败“源头”,找准着力点,打开监察范围的“广角镜”,揭开隐匿角落的“微腐败”,撒开严密有效的“监督网”,将监督之网越织越密,将惩腐之剑越磨越利。

大家的目光总是容易被故事吸引,人们的思维总是容易被故事牵动,《国家监察》中,每一个反腐倡廉故事所透彻出的启发皆发人深省。

“温汤煮青蛙”,预示着无路可逃。以经营分红的名义“掩耳盗铃”,以暗号、接头、密谈的方式“瞒天过海”,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自以为待在了“舒适区”,就可以避开“天网恢恢”,麻木地收取好处,麻木地涉纪涉罪,却不知,早已处在被自己亲手设计的“温汤”中,罔顾法纪如山,不听妻子劝阻,不察牢笼迫近,等待他的终是囹圄深陷、无路可走。从一张卡、一瓶酒、一顿饭开始,不断地给“温汤”添上柴火,从在“温汤”里“洗澡”到在“温汤”里“挣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贪念一起、麻木一随、温汤即燃、未来即毁。

“糖衣裹毒药”,预示着幸福黯淡。把监督的盲区当成自己的谋利场,把非党员的身份当成肆无忌惮的挡箭牌,2015年,担任吉林体育学院副院长的张国志,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赚取诱人味甜的“糖果”,屡次尝到了甜头,在多次失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茫然不知“糖果”中包着食人的毒药,让曾经幸福的日子黯淡如灰。一旦钻进制度的空挡,就等同于让蛀虫钻进幸福的苹果中,曾经沉甸甸的幸福在日复一日的侥幸心理和“甜蜜素”的掏空下,成为了空壳。当“糖果”来敲门,别忘了坚守幸福的大门,当诱惑在眼前,别忘了守住入党之初心。

“躺在金砖上”,预示着铸成大错。金融领域的案件总是与社会热点紧密相接,一方面是因为金融领域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涉案人员的涉案金额数目之大总让人瞠目结舌。赖小民家中搜出的“三吨”人民币现金成为了舆论燃点,如此“庞然大物”却仅仅只是其贪腐的“冰山一角”!在这些涉案人员的脑中,总有一幅“躺在金砖上”“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美好蓝图”,可这幅图的底色并非蓝色,他们的结局也从未美好,等待他们的是漫漫悔过路。这一切都坏在了心中无“公”上,坏在了“奢靡妄念”上。

“不怕开水烫”,预示着前途尽毁。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却总有人“不怕开水烫”,越过纪律和法律的红线。作为分管扶贫领域的副省长冯新柱便是如此,明明知道扶贫工作脱离实际,明明知道整体风气影响恶劣,明明知道以权谋私早晚会出事,却依然沉溺于纸醉金迷、沉醉于声色犬马,从农村出身却忘了本,作为党员干部却忘了根,他流着泪说“好像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找不到“本”和“根”的感觉成了他“不怕开水烫”的感觉,也是他把自己“烫坏了”的根源。从农村出来,他背负着希望和梦想,也曾经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然而最终,他把为父老乡亲做实事的机会抛诸脑后,染上了一身的官僚习气,前途尽毁,可悲可叹!

《国家监察》里的“汤糖躺烫”,四种声调,同样结局,不同故事,共同启发。党员干部须切记:公权力姓“公”,要常怀对“惩腐利剑”的敬畏之心,也要常常磨砺自己心中的“反腐利剑”。

推荐访问:专题片 反腐 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