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剑指”形式主义顽疾

时间:2021-11-15 08:16:26 浏览量:
  “剑指”形式主义顽疾

  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人民日报政文“金台锐评”刊发1两篇评论,多角度剖析当前形式主义的主要问题。现整理汇集,以飨读者。

  1.不让搞形式主义者尝到甜头

  “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日前,中办印发通知要求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其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一大顽疾,给党和国家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密集出台一系列反对形式主义的举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十分顽固,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有基层干部反映,有文号的文件少了,但白头的工作提示则不减反增,同一个文件从省到市、县、乡层层转发,得重复处理好几次,造成资源浪费,增加负担;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初期采取“表格抗疫”的做法,有基层干部反映在一周内就接到街道、社区、卫健局、教育局、派出所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电话,填写了多张表格,内容都大同小异;有单位接到紧急通知,次日凌晨就要对某一情况汇总上报,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措手不及,只能连夜准备,有的熬通宵仍来不及完成任务……

  分析发现,形式主义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翻新变异,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人从搞形式主义中尝到了甜头,甚至获得了利益。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现在都特别注意留痕,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整天忙得团团转的基层干部发现搞形式主义比埋头苦干更容易应付检查、甚至更能获得上级肯定后,就难免不会选择前者。

  形式主义频频冒头,背后实际上是官僚主义作祟。从上述案例可见,往往由于上级有关部门调研检查流于形式、过于频繁,下达命令时存在拍脑袋、一刀切、不切实际等情况,才导致基层敷衍了事乃至弄虚作假。因此,要克服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以上率下,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中办日前印发的通知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指出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纳入计划的监督检查考核事项,不要求地方层层配套开展,并强调要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推动相关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互认互用。只有当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与群众的满意度完全一致,不再出现“被形式主义糊弄”的情况时,“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人才会越来越少,形式主义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根除。

  克服形式主义,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监督查处力度,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不仅无利可图,还要因此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做蠢事者”受到严惩,才能推动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持续解决。(姜洁)

  2.下去调研,非得“一把手”接待?

  “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对调查研究改进作风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际上,去年3月,党中央就印发通知,要求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提出“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便是针对在调查研究方面作风顽疾新问题的靶向治疗。

  调查研究重在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与“一把手”是否出面接待并无关系。可现实中,要求“一把手”出面陪同、介绍情况,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工作需要,非主要负责同志说不清楚,那是另说。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获取情况信息的渠道便捷,其他同志,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同志完全说得清楚,而且,有些政策调研,要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因此,无论有无必要,一概让“一把手”出面接待,还是官僚主义作祟。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有“一把手”出面接待才有面子;有的认为,“一把手”是否出面关系到调研的规格;有的讲究职级对等,甚至要求提级接待,好像这样,地方才算重视,调研才够充实。

  上有官僚主义,下有形式主义。许多“一把手”虽然要务缠身,但对上面的调研,不能“不给面子”,更不敢得罪领导,只能“排除万难”,硬着头皮上。有时同时来了几路调研组,“一把手”还要放下手中工作“赶场子”,疲于应付。

  为“一把手”减负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此次中办通知的要求,让困扰基层许久的难题看到了进一步解决的希望。但是,要根本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在落实上下更大功夫,并做到常抓不懈。

  一方面,下去调研的领导干部应当摆正心态,面对基层干部不应该讲究接待规格,而应该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决不能因为“一把手”出面接待、热情周到就放宽评判标准,更不能因为人家没出面陪同就给“上眼药”“穿小鞋”。另一方面,相关的制度硬约束也不可或缺。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对于“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要进行细化,必要时可出台相应规定,让上级和下级都做到有规可循,严格依规行事。这样大家心里都踏实,工作起来更务实。

  切实为基层的“一把手”减负,这项工作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抓一抓了。(赵兵)

  3.莫当不推不动的“陀螺干部”

  “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深化治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必须大力激发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近日,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为基层持续减负,为实干大胆撑腰,让广大基层干部十分振奋——这既是减负松绑,更是加油鼓劲!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因此更加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把受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非常之时,需要干部以非常之力决战决胜艰巨任务。然而,现实中仍有极少数干部不主动担当作为,他们遇到问题百般推脱、左躲右闪,甚至临阵脱逃。其中,有些干部被群众形象地称为“陀螺干部”或“木偶型”干部。他们中,有的“拖懒散”“等靠要”思想严重,上级责令一次、要求一下,才会“走一步”“动一动”;有的缺乏创新、因循守旧,每天满足于机械重复地工作;还有的稍遇到问题就按住不动,心想“拖一阵是一阵”……这样的干部,自然难以胜任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里,“陀螺干部”并非个例。细加分析,一些干部之所以“推一下动一下”,根子出在思想上。他们不愿主动作为,习惯于“下命令”“被安排”,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些干部本领不强、能力欠缺,不能适应新环境、新挑战,乃至于出现“推而不动”的情况;还有一些干部则是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畏首畏尾,什么都等上面部署,总担心多干多出错。此外,如果一个地方或部门风气不正,领导干部不能主动担当作为,也会传递给基层,致使干部工作动力层层衰减。

  无疑,“陀螺干部”或“木偶型”干部是改革发展稳定的“拦路虎”。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下,无论是指导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丝毫等不起、慢不得,广大干部更应快马加鞭、狠抓落实。一旦凡事“慢几拍”,甚至推一下才动一下,就会贻误经济社会发展良机,也给要办事的群众造成诸多不便,累及党和政府的形象。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不作为、“慢半拍”的干部和单位进行批评教育、通报曝光等处理,推动解决了“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民生资金长期在账上趴窝”等难题。此外,还有的单位探索建立工作定期汇报制度,严格执行干部奖惩机制,让“陀螺干部”及时“下”,让敢担当、能作为的“干将”“闯将”顶上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置身新时代,有为才有位。各地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持续抓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关具体措施落实。真正让那些不推不动的“陀螺干部”彻底失去市场,让“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孟祥夫)

  4.基层典型,招架不住“扎堆调研”

  “加强调研统筹,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地方扎堆调研”,近日,中办印发的《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调研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提出了明确要求。

  扎堆调研,一般在出典型经验的地方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好的经验做法,工作突出,得到上级肯定、群众认可而出了名。应当说,不同发展阶段,发现许多好的基层典型,供各地参观、交流、学习,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带动、激发干劲的作用。但是,许多地方长期疲于接待、汇报、应酬,也是不堪重负,尤其是“扎堆式”调研,更是招架不住。

  据了解,有的地方一个月时间里有半个多月都在接待调研组,个别地方甚至一天之内要接待10多批调研人员。尤其是对于一些出典型的基层单位,本来就人手不足,但因为要接待各级各类调研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对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基层干部颇为无奈地说,“要想踏踏实实干活,就得不吭不响,实在是陪不起、耗不起”。

  当然,调研先进典型,有利于解剖麻雀,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有利于各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调研有益,但须有度。地方工作能创出亮点、成为示范,本身就需要付出诸多时间精力,倘若挤占基层过多精力用于被调研,有可能会打乱该地原本的工作节奏、计划安排,甚至贻误干事创业最佳时机。尤其是市场竞争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践中,有些老典型、老先进就是因为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错过发展机遇,慢慢落后了。

  如何既能交流经验,又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这就需要加强对调研的科学统筹。比如可以对调研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调研;可以对调研进行集中合并,减少调研频率;被调研地方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安排“开放日”、采取预约制,增强安排的自主性;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印发材料等形式,对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总之,就是要让更多的干部从被调研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创新发展。

  而且,是否要到热门的地方进行调研,也要实事求是地看。调研是为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绝不能因为某些地方是典型,就要一窝蜂去“打卡”,认为不去现场就表达不出真诚,声势不大就体现不了重视。事实上,这种“打卡式”调研不仅很难了解到实情,是否能够推动工作也要打个问号,反而有可能助长装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浪费社会资源,增加基层负担。

  关心关爱基层,既要及时发现、充分肯定先进典型、成功经验,更要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在强弱项、补短板上下功夫。只有多考虑基层的困难,多为基层减压,多一些雪中送炭,让基层摆脱形式主义的困扰,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旺盛活力。(江琳)

  5.工作痕迹留下了,群众心里的疙瘩也留下了

  “从‘中字头’”、‘国字头’督查检查考核做起,持续改进方式方法,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近日,中办印发的《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

  督查检查考核,核心要义是抓落实。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排除工作中的困难和障碍……这些动作最终是要把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下去,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

  而正如《通知》中所列的现象,当下的一些督查检查考核,恐怕不是落实,而有“落空”之忧。分析它们的工作链条,不合常情常识常理之处颇多。

  先说要材料。掌握必要的档案资料,有利于全面掌握情况,但一次关于安全生产的督查,真的需要来自十多个部门的90多个档案盒?大范围索要资料,必然大量挤占督查时间,关起门来看资料多了,到实践中观察、到群众中倾听就会少,如何保证工作质量?更何况,每个档案盒,都需要基层“点灯熬油”准备,其间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有成本的,消耗的是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

  要陪同。既要求对等又要求对口,上面来的职务高,一要求对等,县里的主官就得出面。一则排场大了,群众未必愿意近身,更别说反映真实情况;二则这样的小组一多,地方干部迎来送往疲于奔命,每天都很忙,但又有多少时间是在忙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实事,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急事、难事?

  要路线。这一条最令人费解。要求地方提前规划好督查检查考核的路线和点,无异于让参加考试的考生自己出题目。如今一些地方,为了拿高分,会花费大量资源打造几个拿得出手的所谓“点”,来了考核组、检查组、督查组、调研组,不管是什么主题,一站式满足。只是这样获取的信息,能反映普遍情况吗?对于考核评定、制定决策又有多大裨益呢?

  要留痕。留痕管理本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近些年来借鉴到基层工作中。但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有效复原工作过程,有利于查摆问题、评定优劣;但一定要避开它的反面,即过度强调留痕,可能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温床。比如,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热火朝天加油干,但也有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场景——干部入户慰问,第一要事是拍照,交接慰问品来一张,拿起笤帚扫地来一张,坐下谈话再来一张……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大家都尴尬,干部尤其不好受,那为啥还要干?留痕。工作痕迹留下了,群众心里的“疙瘩”也留下了,这样的痕,留它何用?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如果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本身,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免落空。希望以此次下发《通知》为契机,让各项督查检查考核回归其本义,该合并的合并、该精简的精简,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从而激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刘维涛)

  6.反对形式主义,多让群众参与监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形式主义是人人痛恨、个个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它常常在隐匿蛰伏一段时间后换件马甲再度招摇过市,体现出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

  治病要找病根,形式主义问题是与官僚主义如影随形的,原因复杂多样。而群众监督的缺乏也是导致形式主义久治不愈的原因。现实中,有些干部首先考虑对上级负责,因此不注意解决实际矛盾而着力于掩盖矛盾、回避问题,只求表面光鲜而不顾实际效果,种种形式主义的乱象由此而来。

  基层干部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因此对他们的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但是,现在评价一个干部,尽管也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但往往还是不够深入。而上级评价干部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看材料,二是听汇报。这就存在力所不及的难题。上级要完成督察考核任务,就不得不依赖基层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而又难以对资料数据是否客观、全面反映了民意做出考核。用文件传达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就是因为这是低成本完成考核任务的现实方式。上级来基层考察,短时间内走马观花也无法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更何况,一些地方事先做好了准备,上级领导又能听到多少基层真实的声音呢?

  哪里监督缺失,哪里的权力就可能滥用。正是因为群众参与度不够,上级评价基层干部时可能存在主观性问题,让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人钻了空子。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把秃山涂上绿漆,有的地方在建设新农村时把沿街的房屋外表粉刷一新而内里仍是破破烂烂,有的地方在“厕所革命”中仅仅安装马桶却不安装下水管道……这些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干部形象的形式主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监督缺位造成的。如果群众有充分的监督权,这些现象还能轻易发生吗?如果群众有充分的监督权,当地干部还敢随意弄虚作假吗?正是因为群众参与监督不够充分,形式主义的问题才能长期存在,并花样翻新。

  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基层治理中,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治理思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就能更好地考核干部、评价干部。目前,有的地方在探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向群众公示政府的工作内容,欢迎群众监督,但这种监督还是停留在临时的一般性的层次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为制度化、法定化的常规之举。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治理形式主义,一方面要积极为基层减负,合理规划基层干部的权责,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群众监督,让群众说话,让群众参与。正如中办《通知》所指出的,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张贺)

  7.离开了研讨会,文艺评论怎么办?

  但凡有个文艺节目播出,无论电视剧也好,综艺节目也罢,不管是否必须,都大动干戈举办研讨会,不仅给不出真见解,解决不了真问题,且耗时耗力,浪费金钱。一段时间以来,这已经成为文艺领域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指出,要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这主要是针对各级党政部门及相关机构提出要求,其实,当下包括一些文艺研讨会在内的许多单位召开的研讨会、座谈会,就存在这样的病灶。

  主办方为什么热衷于频频举行研讨会?按照常理,研讨会本应要么总结优秀作品的创作经验,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参考;要么针对作品提出宝贵意见,发现创作中的不足,汲取创作中的教训。然而,当下的不少研讨会,更多的是出于节目宣传的目的。专家们往往在会上对节目一通夸赞,既不总结经验,也不提出意见,仅凭媒体报道这些浮夸之词,便放大节目的影响力。

  这类研讨会的花销也不容小觑。动辄每人数千元的专家费,价格不菲的场地费,外地参会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等都不是小数目。

  然而,尽管会议主办方费尽心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会,但一些参会的专家学者却未必认真看过这些节目。从一些专家们的发言中便可以看出,他们说出的一套套大而化之的道理,既可以套用在这个节目上,也可以套用在那个节目中,而对节目创作本身却并没有给出针对性的分析和点评。更有甚者,由于各种研讨会实在太多,而专家有限,专家们不得不急于“赶会”,在这个会上刚刚发言结束,便马上再换个地方参加另一个研讨会,有的专家一天要赶三五个场子。

  对于这些情况,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并非不知情,但要么对此充耳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大家误认为这些会开得理所应当;要么索性位列席中,给与会者和在场媒体造成一种假象——既然领导都在这儿了,足见这个会议有多重要,这节目有多优秀……

  文艺评论又称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审慎对待每一部作品,是对创作负责的态度。文艺评论首先要敢于面对作品说真话、给出真知灼见,而不是应景造势,曲意逢迎。而眼下不少文艺评论攀附在研讨会上,已经远离了初衷,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沦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还何谈给出中肯的批评和意见?

  对于这种应景造势,完全流于形式的研讨会,主管部门应止其行、刹其风,正确引导文艺评论的风向,使其真正发挥指导文化创作的作用。(曾凯)

  8.责任状一直签到村委会,不负责任!

  “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日前,中办印发《通知》,专门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面检视、大力整治。动不动就层层滥签责任状、动不动就“一票否决”等问题在基层一些地方积弊已久。此次《通知》精准用力、“靶向治疗”,传递出党中央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的坚定决心。

  作为推动工作贯彻落实的手段之一,“责任状”也很必要、很管用。签了责任状,就有了硬任务、硬压力。实践证明,在基层落实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时,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确保责任明晰,从而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如此,就能实现上下同欲、步调一致。

  然而,一段时间里,责任状在一些地方过多过滥,事与愿违。少数领导干部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让下级签个责任状,下级再让下级签个责任状,导致责任状在基层满天飞。有乡镇曾在一年里与上级有关部门签订具有“一票否决”性质的责任状达60多份,从森林防火到义务教育、道路安全等,几乎涵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的地方把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村,与村委会签订责任状,这让村支书倍感无奈。“我们连高速公路都上不去,根本没有执法权,咋去管理呢?”

  动辄签订责任状,看上去是层层负责,有些时候层层负不了责任,真有层层“甩锅”之嫌。有的干部把责任状当成“万能咒”,此咒一念,既可应付上级,又能牵住下级;有的不考虑基层实际和困难,随意签责任状,致使责任最终“悬在空中”;还有的签完责任状后,落实如何不管不问……流于形式的责任状,不仅起不到正向效果,反倒助长了一些人搞形式主义。

  事实上,无论是滥签责任状,还是动不动就“拿下级是问”,从根本上说源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长官意志。本该由他们想得更细、落得更实的责任,却以责任状的方式简单压下去——不看过程看结果,你们想辙去吧!如此,层层压下去、层层灌下去,基层干部好像两腿绑了沙袋、灌了铅,如何迈开脚步呢?有些时候无奈之下,只好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就在所难免了。

  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不能将责任一“签”了之,要从“给我上”变成“跟我上”,一级带着一级干,真正推动责任落地落实。另一方面,在制定指标、分解任务时,也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不能让基层“以有限的权力承担无限的责任”,只有落实好责权利对等原则,将上级的归上级,基层的归基层,各司其职,才能把工作抓到实处。

  为切实解决责任状过多过滥问题,《通知》明确,对清理后保留的“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事项以及涉及城市评选评比表彰的创建活动,实行清单管理。各地要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细化办法,明确权责,让责任状发挥其本来作用,让基层干部工作起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孟祥夫)

  9.属地管理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近日,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为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注入一剂“强心针”。

  属地管理,通俗地说就是谁的辖区谁负责,有利于明确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贯彻执行,也有利于强化源头治理,推进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可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属地管理”为由,把自身应予承担的工作推给基层,一旦出现问题,统统由基层承担责任。对此,基层不堪重负、颇有怨言。

  比如,有基层同志反映,“属地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的乡镇一年签订的责任状、任务书多达四五十份。再如,原本大家一起干,现在只有自己干,有些部门还以“督导组”的姿态,理直气壮催着干。而面对很多工作任务,一些基层单位既无能力也无权力,根本担不起、扛不住。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相关地方和部门如果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看似层层压实责任,实则层层不负责任;看似工作有了着落,结果往往是影响了工作进展。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且,承接上级转嫁的责任多了,不仅挤占了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加重了工作负担,甚至影响到基层本职工作。倘若因此被约谈、问责甚至处分,更会凉了基层干部的心。还有些基层干部,“一票否决”多了,时间长了,甚至皮了、油了。问责的严肃性也就打了折扣。

  因此,问责只是管理手段之一,层层负责才是干事创业的应有态度,才是真正为基层减负。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中办《通知》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拧紧责任链条。对于确需下放到基层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程序审核把关,既要下放责任也要下放权力。随意转嫁责任、“甩包袱”,本质上是不担当、不作为,是失职失责,对此要坚决防范遏制。

  一方面是防止层层转嫁责任,一方面要伸出关心帮助的手。当前,无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还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抑或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社会治安、民生服务,都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的恪尽职守、担当作为。但是,基层开展有效治理,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沉下身子、甩开膀子,通过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指导和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夯实了,各方面工作落实才会更有力。(张洋)

  10.不解决问题的会,就别开了

  “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做到真减负、减真负”,近日中办印发的《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对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提高会议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忙于各种会议,已成为基层干部一个不小的负担,给基层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比如有的地方,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和主题能沾上点边的单位,就安排参会。有基层干部反映,一周要开16个会,甚至同一时间有两个会要参加,“分身乏术”;而对于一些确实需要通过会议研究部署的工作,却只是泛泛表态,讲意义多、谈措施少,或者仅仅简单分配任务,对基层不进行具体指导。会议落实会议,最后工作没有落实。

  为何“文山会海”整治多年,状况却没有大的改观,甚至出现新的变种?根子还是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始终没有摆脱会议落实会议的惯性思维。有的认为不开会就没有体现出重视,有的推动工作办法不多,一有任务,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开会传达”。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三部曲是:开会就是落实,学习就是表态,念完文件就算传达完了。实际效果如何?下次开会总结。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研究普遍要求和具体工作怎么结合,拿出哪些落实措施,很有必要。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基层并不是怕开会,而是怕开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会,怕开“神仙”会,更怕只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上下一般粗,缺乏针对性、指导性,“老和尚念经,听了打瞌睡”。

  会议只是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和实质,决不能本末倒置。一事当前,应当理性研判、综合权衡,如果能通过电话、发函等形式解决的,就没必要“大事小事,都来开会”;如确需要开会,也应统筹好会议范围,减少不必要的陪会,合理控制会议时长。对工作的重视和落实,并不是由开会数量来衡量的,关键是否有利于“一竿子插到底”。

  切实把会议负担减下来,提升会议质量效率尤为关键。会前,召集者应吃透上级精神、摸准地方实际,对会议主题、议程进行认真研究,必要时提前告知参会对象提前准备。这样的会,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共同找准推动工作的着力点、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参会的人都有获得感。(江琳)

  11.文少了、会少了,减负为啥不明显?

  “既要严格控制向县级以下发文的数量,又要精减基层向上级报文报表的数量。”近日,中办印发《通知》,再次对困扰基层的种种形式主义问题靶向施治,对减轻基层在填表报材料方面的负担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充满期待。

  “经常有村民问我,说你们动不动关在屋里忙到深夜,都在忙啥?”一位驻村扶贫干部无奈表示,花在搞材料应付检查上的时间太多了,“像村里的贫困户、危房这些本来都有建档,但这个部门要求按照这个标准和顺序报送材料,那个单位要求按照那个标准和顺序报送,我们只能不停折腾;像扶贫问题整改,一些村里本来没有的问题也要搞整改材料,光是整改这一块的档案盒我们就有60多个。”

  一段时间以来,报文报表上的形式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单位忙于在材料和表格上“空转”,以致不能集中精力抓落实、干事业。为减轻基层负担,去年,中央提出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

  有基层干部反映,过去一年收到的红头文件确实少了,会也少了,但工作负担并没有减少太多。一些原本应该发红头、走办公系统的文件现在改了头换了面,以“白头”、便笺的形式,或者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流向了基层,视频会议却多了。有的部门和干部工作安排“以我为主”,单凭自己的工作进度和工作需要布置工作,“压哨”发通知,不给基层干部留足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是脱离基层实际,布置难以完成的任务。有的基层干部迫于完成任务的压力,往往堆材料、忙报表,疲于应付交差。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对上级部门造成误导。

  多头报文报表、重复报材料也是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分工则相对笼统。在县级以下单位,一个科室往往要对接好几个上级部门,同时接收多方面的指令,很容易发生多头报文报表、重复报材料的问题。即使每个条线的上级机关,都自觉只要求基层报送必要材料,一个基层科室向上报送的工作量依然不小。

  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就像中年人减肥,偶尔发狠节食,瘦了也会反弹,可持续才是关键。对各级领导机关而言,既要筑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在主观上想方设法为基层干部减负,也要重视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

  材料文件的上传下达,每个单位每天都在进行着,这也是解决各类形式主义问题的着力点。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应加强对各个条线的发文统筹,明确标准,把好指令出口关。既要重视红头文件的管理,也要注意把各类非正式通知纳入监测管理,能精简的精简,能合并的合并。另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同级各单位之间打破“信息孤岛”、联通“信息烟囱”,提高基层上报数据资料的利用率。做到让数据多“跑腿”,干部群众少“跑路”,真正减轻基层多头报送的压力。(芦樵)

  12.形式主义的3个不等式,你能解开吗?

  近日,中办印发通知强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句话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现实中,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对不上,无外乎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约等于。

  首先说“大于”。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领导干部是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的,考虑问题是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有时候,少数群众更在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此时,就存在“领导满意”大于“群众满意”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当然要坚持维护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不能为迎合少数人而置多数人于不顾,不能乱开口子、“花钱买满意”。但是,坚持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群众关切。越是利益冲突,越要加强沟通协调;越是发现矛盾,越要加强解释引导。要会做群众工作、善做群众工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把群众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协调统一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小于”。个别领导干部,考虑问题不是从全局、大局出发,而是从本位主义出发,琢磨的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得失,计较的是自己头上的官帽。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敷衍应付、作风飘浮。干工作疲疲沓沓、拖拖拉拉,遇问题推诿扯皮、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这类领导干部,常常是只顾自己满意,不顾群众满意。这样一来,就容易有下级投其所好,做出让群众失望的事情来。而且,确实有些人投机取巧,一段时间内却经常得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就必须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对那些干蠢事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在大于和小于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约等于”。有时候,领导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好的,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让群众满意。群众也期盼、支持领导干部把工作干好。但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发生偏差。就好比从两头打隧道,都想把隧道贯通,但图纸画得不精、施工把握不准,弯弯扭扭,对接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换位思考。领导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和群众一道把好事办好。

  上下同欲者胜。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要重视这3个不等式,努力在领导满意与群众满意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推荐访问:形式主义 顽疾 剑指